立夏之后,气温就一天天高起来,上海松江浦南大地上的绿色也日渐浓郁。作为沪上重要“粮仓”,松江的粮食种植目前已全面进入播种阶段。伴随着繁忙的农事,涵盖绿色种植、机械化等全方面要求的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也在持续火热开展,并将于今年在松江15万亩粮田上全面完成。
一、转方式 促转型
浦江源头,松江泖港镇的种粮大户杨仁云的农地里,一台新式插秧机正往来作业,一株株带着泥土的秧苗沿着传送带均匀地落入田间。田埂上,杨仁云和区农技植保人员正兴致勃勃地观看着。
“以往人力费时费工,一天一人只能插一亩田,现在机械化了,一天一台能插40亩。”种了大半辈子田的杨仁云感慨,现在种田越来越轻松。因为机械化效率高,除了自家的350亩农田,杨仁云负责的农机合作点总共承包了2000多亩地的农机服务。“机械化省心省力,技术也标准,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杨仁云说。
杨仁云负责的上海仁耕粮食专业合作社去年被认定为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让农业机械逐步承担春耕秋收的重任,作为示范基地,机械化水平是考量标准之一。与此同时,绿色种植方式也是重要衡量因素。站在一旁的区农技中心粮食推广科负责人董洋阳介绍,对标创建要求,要采取绿色种植方式,其中减肥率要达到4%,减药率要达到4%。
减药了,水稻遭遇虫害“敌人”也是需要应对的问题。田小春称,首先是加强病虫害的测报工作,实现早防早治,另外,采取生物杀虫灯、除虫草等生物防控技术。
二、减成本 增效益
绿色种植等现代化生产方式提生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也最大程度降低了种植的成本。
杨仁云以施肥为例,细算稻田里的成本账。“以前一亩地要施肥150斤,其中尿素90斤、复合肥60斤,现在只要120斤左右,减少每亩50到60元的施肥成本。”杨仁云称,不单如此,因为其中一半是可以使肥力保持更久的缓释肥品种,因此施肥的频次也降低了。杨仁云估算过,每亩施肥的人工费要减少10元。一亩地化肥少用几十公斤,田亩少的话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杨仁云这样的大农户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算下来,单施肥一项,360亩农田就要减少2万余元的成本。
而生物防控技术的加持也减少了打药的频次。“按照以往经验,可以减少1.5次,按每次每亩减少10元算,一年减少的施药人工成本就有5000元左右。”杨仁云说。
董洋阳介绍,目前我区15万亩粮田,种植优质品种的已经达到三分之一即5万亩左右。好米俏市场,优质的稻米品质推动农民实现从卖稻谷到卖大米的转型。
对此,杨仁云同样深有感触,“以前普通米不好卖,都是将稻谷拉到粮管所,每斤1块五,一亩地的产出在1800元左右,现在米品质好,市场也好,一斤大米价格可以卖到5块左右,收入翻番。”杨仁云说,过去种普通米,增产不增收,而现在种优质绿色米,养地又赚钱。
因为品质跟得上,让大米这种每日寻常的“口中餐”成为了市场上的紧俏货。“从秋季采收,卖到第二年9月份新米上市。”这是杨仁云去年给自己定的销售计划,但行情显然超出了计划,“去年的20万斤大米,现在只剩下3万斤在仓库了,其中1万斤还已经被订购了。”杨仁云喜滋滋地说,以前是愁卖,现在仓里的大米是供不应求。
三、减成本 增效益
绿色种植等现代化生产方式提生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也最大程度降低了种植的成本。
杨仁云以施肥为例,细算稻田里的成本账。“以前一亩地要施肥150斤,其中尿素90斤、复合肥60斤,现在只要120斤左右,减少每亩50到60元的施肥成本。”杨仁云称,不单如此,因为其中一半是可以使肥力保持更久的缓释肥品种,因此施肥的频次也降低了。杨仁云估算过,每亩施肥的人工费要减少10元。一亩地化肥少用几十公斤,田亩少的话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杨仁云这样的大农户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算下来,单施肥一项,360亩农田就要减少2万余元的成本。
而生物防控技术的加持也减少了打药的频次。“按照以往经验,可以减少1.5次,按每次每亩减少10元算,一年减少的施药人工成本就有5000元左右。”杨仁云说。
董洋阳介绍,目前我区15万亩粮田,种植优质品种的已经达到三分之一即5万亩左右。好米俏市场,优质的稻米品质推动农民实现从卖稻谷到卖大米的转型。
对此,杨仁云同样深有感触,“以前普通米不好卖,都是将稻谷拉到粮管所,每斤1块五,一亩地的产出在1800元左右,现在米品质好,市场也好,一斤大米价格可以卖到5块左右,收入翻番。”杨仁云说,过去种普通米,增产不增收,而现在种优质绿色米,养地又赚钱。
因为品质跟得上,让大米这种每日寻常的“口中餐”成为了市场上的紧俏货。“从秋季采收,卖到第二年9月份新米上市。”这是杨仁云去年给自己定的销售计划,但行情显然超出了计划,“去年的20万斤大米,现在只剩下3万斤在仓库了,其中1万斤还已经被订购了。”杨仁云喜滋滋地说,以前是愁卖,现在仓里的大米是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