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市保护性耕作试验实践情况

洮南市保护性耕作试验实践情况

日期: 2007-01-15  来源:洮南市农机推广站  王进兴

  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根本变革,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国家也把保护性耕作做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洮南市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农业区,也是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适宜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一是十年九旱。二是风多风大,每年有大量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三是跑风地多,极易失墒和造成水土流失。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我市自然气候、土质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旱区农业生态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必然需求。特别是对我市这样干旱发生频率高、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的严重干旱缺水地区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2006年,白城市农委把洮南市列为了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县,洮南市农机局把这项任务列为2006年重点工作内容,下大力气来抓,基本做法是抓住这样几个环节:
  一、制定了洮南市2006年《农田保护性耕作栽培》实施方案,使得工作有章可循,按部就班,条理清楚,规范科学,易于操作。
  二、审慎选点,确保首仗打响。选定在黑水镇林牧场等乡镇落实面积10公顷进行试验对比,黑水镇林牧场的领导和群众对农机化新技术认识高、接受快,并积极配合,加之农机局给予优惠条件使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了调动试验示范户积极性,洮南市农机局以协议形式主动承担试验风险,拿出5万元实验费用,而试验地块的收成全归示范户,使其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三、确定试验示范模式。根据本地气候土壤等条件,为便于观察对比,决定每个地块两种模式同时应用,作物为玉米,品种是兴垦三号。两种模式为:
  1、整秸秆条带覆盖+硬茬播种的技术模式。
  该技术模式具有保墒性能好、秸秆不易被风吹走的特点。
  2、秸秆粉碎+浅旋或浅耙+免耕播种的技术模式
  该技术模式特点是秸秆易腐烂,经浅旋或浅耙后秸秆与土壤混在一起,防止大风吹走碎秸秆。缺点是旋耕或浅耙后跑墒,严重干旱时应用要慎重。
  四、选择合适作业机具、种子和肥料。为在有残茬和秸秆覆盖地表的情况下能够顺利播种,我们选购了较为适宜的播种机,并进行了适当的改装,确保了复杂作业条件下播种作业的完成。选用的兴垦三号玉米种子百粒重43克,成熟期121-123天,较高水肥地块亩保苗3500-3800株,亩产可达750-800公斤。肥料选用玉米专用复合肥,公顷用量400公斤。
  五、选好用好灭草剂,控制住杂草,发挥化学药免作用,真正实现机械少进地、少耕免耕地。所用除草剂是“玉无忧”和“草耙子”,用量为每公顷6公斤兑水喷洒。
  试验地块于5月14日播种,原来还担心秸秆覆盖下的种子能否顺利出苗,但实践看反而是秸秆覆盖多的地方苗却出的更好一些,分析原因应该是秸秆覆盖起到了良好的保温保湿作用。在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我们都注意做好测查记录,积累数据,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发展规律。从生长期庄稼长势来看,保护性耕作地块与传统耕作地块存在差异。秋收时测产结果:整秸秆条带覆盖+硬茬播种技术模式的试验地块亩产为627公斤;秸秆粉碎+浅旋或浅耙+免耕播种技术模式的试验地块亩产为691公斤;比理论单产和相邻地块产量都有差距。具体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是相邻地块作物品种不一样,播种时间不一样;再就是南北两个典型试验地块的地力、肥力和试验前翻地次数不一样。南块试验地以前是出租地块,已数年未予耕翻,原本地力也不强,更未施农家肥,而播种又比相邻的传统耕作地块晚了七天。北块试验地地力原本要好一些,加上在去年以前秋翻整地,农家肥用的也多,因而庄稼长势相对要比南块试验地块强。随着保留的秸秆根茬不断腐烂变为腐殖质培肥地力,保护性耕作的保产增产效应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