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巳副主任在全省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会上的讲话

陈巳副主任在全省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会上的讲话

日期: 2009-10-13  来源:吉林省农机推广总站

抓住机遇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2009年9月2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省农委决定召开的。省农委根据省政府当前的重点工作和今年的旱情,决定召开全省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现场演示、试验示范和典型经验介绍,进一步提高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全面推动我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健康发展。刚才梨树县政府的经验介绍产的很好,非常有操作性、可学习性,对全省保护性耕作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先进实用技术,目前已在各发达国家、特别是农业发达国家得到了积极推广和应用,成为普遍的发展趋势。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正式引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已达3000万亩。根据农业部制定的《2009—2015年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要新增1.7亿亩。我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几种技术模式,研制开发了一批保护性耕作机具,初步形成了推广保护性耕作的运行机制,按照农业部的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省示范县由7个增加到25个。
  下面,根据省农委的要求,就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等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
  (一)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对于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及粮食产量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长期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得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紧缺,旱情趋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表明,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比重大,主要粮食产区地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无灌溉条件的旱地约占耕地面积的60%,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国因干旱减产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和的2/3;土地荒漠化趋势加重,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每年因风蚀水蚀受损的耕地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农田扬尘加重,因风蚀沙化损失的土壤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有效成分高达5590万吨,土壤养分流失严重;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家肥和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导致土壤地力不断下降。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作用,在应对和缓解上述问题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在我国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保障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任务和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推广保护性耕作,是调整种植方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农业机械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高效、低耗、标准化生产的基本条件,可以促使现代化农艺技术与农业装备技术相辅相承。发展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还可以促进秸秆的有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农业向全程机械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步伐加快,很多地方农村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争劳力、抢农时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依靠农机承担农业劳动量,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满足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新要求。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快玉米全程生产机械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能够促进农村享受现代化工业文明成果,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需要
  从发展趋势看,保护性耕作技术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国际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保护性耕作通过免少耕,可大大简化生产工艺,减少工序2-5道,亩省工5个,亩节约柴油3公升;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可减少化肥投入量10%左右;通过深松、秸秆覆盖,提高水分利用率,亩节水40-60立方米。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实现省工、省油、省肥、省水,是一项重要的节约型农业技术。如何从我省省情出发,进一步完善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技术体系,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促进该项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对于保护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用十分重大。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迅速,应用面积逐年增加。三北地区,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较快,已经发展到1400万亩。北京、山西、河北等省份因地制宜以小麦为主,也有了较大发展。我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应用于玉米作物。从全省看九台、梨树、洮北、大安、镇赉等县市推广的比较好,每个县都超过50万亩。全省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民认识不断提高。我省是玉米主产省,玉米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2/3,传统的玉米耕作方式不能做到秸秆还田,深层土壤得不到养分的直接补充,会逐渐出现养分贫瘠化,不利于保持和提高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而大量使用旋耕作业,在旋耕层下逐渐形成犁底层,也不利于作物下扎和土体蓄水。近几年来,随着玉米垄侧播、玉米大垄双行(或宽窄行倒茬平作)、玉米等行距沟台互作、水田免耕轻耙、山区坡耕地留茬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秸秆还田量大幅增加,土壤得到改善。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和信心更足了。
  (二)种植模式不断改进成熟。经过几年的推广实践,我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种植模式上不断改进,日渐成熟。从技术上可分为:玉米垄侧播种保护性耕作,玉米大垄双行(或宽窄行倒茬平作)保护性耕作,玉米等行距沟台互作保护性耕作,水田免耕轻耙保护性耕作,山区坡耕地留茬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等五种耕作模式。
  从区域上划分可分为,西部干旱灌溉旱作保护性耕作区、中部雨养农业旱作保护性耕作区、坡耕地旱作保护性耕作区和富营养化水田保护性耕作区等四个作业区。白城、四平、松原等地都相继开展了不同模式、不同路线、不同内容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并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作业模式。
  (三)机具相对较完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引进河北赵县秸秆粉碎还田机开始,步入了具有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意义的单项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进入90年代,非系统性地引进示范了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深松蓄水、药剂灭草等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并先后以旱作节水、蓄水保墒、药剂除草和承担农业部旱作节水技术集成项目等形式,开展了具有保护性核心内容的单项或多项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推广面积从几万亩到上百万亩,一批机载打药机械、全方位深松机械、秸秆还田覆盖机械、复式整地机械落户吉林。有些地方还引进或改制出了适于本地的免少耕播种机,初步解决了免耕播种这一保护性耕作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
  (四)推广面积不断增加。目前,我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涉及到30多个县(市、区),示范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全省2006年示范推广面积为5万亩、2009年已达127万亩。全省开展旱田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县份已由一个增加到十一个。根据试验示范结果反映采用这项技术比常规方式种植的玉米表现出明显优势,果穗籽粒饱满秃尖少,成熟度好,经测算比常规耕作地块平均增产10%以上。
  总之,推动保护性耕技术的发展,加快全程机械化进程,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农机化发展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的县(市)已推广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有的县(市)还处于空白。三是机具研制和生产滞后,还不能满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需要。四是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因此,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不断深化新形势下推动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工作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部门要把发展保护性耕作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工作来抓,从试点示范到大力推广,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摆上重要日程,精心组织实施。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现场会精神。把推广保护性耕作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统筹农机管理、科研、生产、推广等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制定、完善工作计划和方案,将工作抓实,抓到位。要积极宣传,争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把保护性耕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作为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措施。要建立农机和农艺的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对保护性耕作工作的指导,统一研究和协调解决保护性耕作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保护性耕作的顺利发展。
  (二)玉米机收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玉米机收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保护性耕作提供了秸秆覆盖的条件。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力度大,对玉米机收的拉动作用就显著。将玉米机收与保护性耕作结合起来一起抓,就能做到统筹兼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我省各地都要本着能进则进、能快则快的原则,进行精心组织和谋划。据统计,近3年,全省玉米收获机总量达到1300多台,2008年机收率达到4.1%。
  (三)宣传培训与机具演示相结合。搞好宣讲培训和现场演示,是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有效途径。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为主,以乡村干部、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为重点,着力向基层延伸。通过层层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科技下乡和广播电视、报刊及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让保护性耕作技术“进村、入户、上炕头”,让农民了解技术原理,掌握技术要领,学会机具操作。同时,抓住秋季作业的有利时机,层层召开现场会,广泛开展机具演示活动。机具演示重心由宣传领导向宣传群众转变,由单一的农机部门组织向农机部门、农机生产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多形式举办转变。组织更多的农民就近参观,让农机大户和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民现身说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四)机具创新与试验示范相结合。要进一步加快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发展,必须在提高机具适应性上下功夫,在示范推广上做文章。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种植特点,以提高机具适应性和作业质量为重点,与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攻关。突出抓好玉米机械化收获和免耕播种等机具的自主创新和引进示范,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鼓励和引导生产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向农民提供更多更好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机械装备。进一步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要市抓县、县抓乡、乡抓村和示范带头户,层层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点,搞好对比试验和效果监测。
  (五)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两手抓”,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推进机制。尤其在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还不大,推广范围还不广,农民还没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和推动。今年,购机补贴、装备推进项目和财政支农等资金,要向保护性耕作倾斜,优先安排、优先扶持、优先发展。当前,要抓住追加购机补贴基金的机遇,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机械的补贴力度,广泛组织和发动农民购买机械,鼓励农民使用机械,实现装备总量的快速扩张。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的越早,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活力就越强,后劲就越足。各地发挥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积极性就越好,形成推进保护性耕作的群体就越强大。秋季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关键季节,各地要把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作为重头戏,大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扩大机械作业面积,提高机具利用率。
  (六)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机、栽培、土肥和植保等多个领域,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各地要围绕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和病虫草害防治等4项核心技术,确定主推技术模式和主推机型,使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更符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得到农民认可和社会认同。同时,要邀请吸收土肥、种子、植保等农艺方面的专家参与保护性耕作推广实施的全过程,在良种筛选、测土配方、肥水管理、病害测报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使工程技术与生物措施协调配套、融为一体,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七)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打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总体攻坚战,需要点面结合,没有点的突破,就没有面的扩展。我省结合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计划以25个县为重点,率先突破和示范带动。各项目县要按照高标准起步、快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强化工作措施,总结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培植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以农机生产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探索技术推广和作业服务新模式,力争在行政推动,技术服务、市场运作等方面有所突破。
  同志们,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为了全省农机事业而奋斗。
  谢谢大家。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