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北林区:秸秆离田+还田 走出双线生态富农路

日期: 2025-11-03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作者:黑龙江日报

   “中国寒地香米之乡”绥化市北林区,在水稻颗粒归仓后,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出“还田”和“离田”生态富农的新路径。

秸秆离田

在北林区秦家镇富贵村的稻田里,工人忙着将稻草规整装车;双河镇鑫永恒草制品加工厂内,治沙压包机将稻草压制成块;中能建投绥化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厂区内,秸秆正转化为绿色电力……近年来,绥化市北林区聚焦秸秆“变废为宝”,以“离田增值、还田养地”双线发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用“小秸秆”撬动乡村振兴“大文章”,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离田加工:秸秆成了“增收宝”

“今年跟合作社签了稻草收购协议,1垧地能多挣500元,既省心又划算!”秦家镇东发村村民姚长江的话语里满是喜悦。在北林区,像姚长江这样通过秸秆增收的农户不在少数。秦家镇依托15家草编企业,组织农户签订125份离田协议,将水稻秸秆转化为草帘、草包等产品,销往绥化周边及青海、内蒙古等地。“我们一年要用1万吨稻草生产草帘,3万吨稻草生产草包,带动周边农户稳定增收。”李贵江草编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厂长李敏介绍说。

秸秆打包

双河镇则瞄准防沙治沙市场,推动秸秆加工产业升级。

在鑫永恒草制品加工厂,秸秆经加工后95%用于“三北”工程防沙治沙项目,年销量达1万吨,还带动200多户农户就业。“全镇9.28万亩水稻田,秸秆离田率达85.01%,通过‘订单收购+加工增值’模式,让秸秆成了乡村产业的‘香饽饽’。”双河镇党委副书记马骥说。

不仅是草编制品,秸秆还能“变身”绿色电力。在中能建投绥化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压缩成型的秸秆包被送入加工设备,在锅炉中转化为电能。“2025年计划发电4.1亿度,消耗生物质燃料60万吨,其中秸秆占比超70%。2026年预计收储65万吨燃料,可有效解决区域内秸秆利用问题。”该公司北林分公司副总经理姜其胜表示,这些电力不仅优化了能源结构,更让秸秆实现了“能源化”增值。

据统计,北林区现有秸秆利用企业76家,其中水稻草编企业26家,2025年可推动秸秆离田190万亩,离田率超63%,年带动农民就业2300余人,稻农每垧地通过稻草销售增收500元以上。

    还田整地:黑土迎来“营养餐”

“秸秆翻埋到地里,腐烂后成了有机肥,土壤更松软,抗旱抗涝能力也强了!”宝山镇立军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马立军,正指挥着液压翻转犁、重型高速灭茬耙开展秋整地作业。合作社已连续9年实施秸秆还田,今年投入7台大马力机车,完成1万亩土地深翻,让黑土地持续 焕发生机。在新华乡红星村,搂草机、打捆机协同作业,散落的秸秆被整理成捆,一部分运往企业加工,一部分通过深翻还田。“秸秆还田不仅让田间更干净,还能改良土壤,为明年丰收打基础。目前全乡5.5万亩水田已离田2万亩,10.5万亩玉米地离田超3万亩。”新华乡相关负责人李奇中说。

秸秆变“电”

为高效推进秋整地,北林区统筹调配150余台大马力机车,遵循“离田还田并举、收整衔接”原则,截至目前已完成整地67万亩,占95万亩计划任务的70.5%,秸秆还田率达55%。“通过秸秆还田,土壤积温提升,耕作条件改善,为明年农业丰产丰收筑牢根基。”北林区农机总站工作人员陈文广表示。

    全链发力:为乡村振兴“添动能”

从“焚烧污染”到“多元利用”,从“田间废料”到“生态资源”,北林区秸秆综合利用的探索,不仅破解了环境难题,更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动能。2025年,北林区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超300万亩,秸秆可收集量达130万吨以上,通过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等多元路径,构建起全链条体系。“我们将持续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收储运网络,优化技术体系,让秸秆既护好生态,又富了百姓,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绿色活力。”北林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连庆表示。如今的北林大地,秸秆“点废成金”的故事正在续写,生态富民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