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两新”政策,大规模开展农机报废更新工作,山东省枣庄市坚决扛牢政策大旗,立足政治站位,以优化装备结构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主线,以严精细实为标准,着力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三大行动,目前,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67万千瓦,主要农机具44.65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46%,2024年全市报废农机具3300余台,淘汰落后农机动力12万千瓦,发放补贴资金2400余万元,实现群众残值增收800余万元,更新机具370台,拉动农机市场消费投资5000余万元。
创新引导强宣传,掀起全民参与新热潮。
2024年,为深入贯彻国家、省两级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决策部署,全市积极谋划,加强农机报废更新宣传力度,政策落地,宣传先行采用宣传“三步走”战略,为农机报废更新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一是搭建载体抓宣传。统一印发枣庄市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宣传明白纸,组建市、区(市)、镇(街道)三级宣传小组,建立“一村一专员”模式,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同时充分利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短信平台,发放宣传短信,确保全市1000多家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维修网点、经销商政策宣传全覆盖。
二是广借场所促宣讲。在县级便民服务大厅、市民服务中心、农村大集、群众广场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悬挂宣传条幅,设置农机政策宣传栏,循环播放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布袋,扩大政策知晓度。在山东农业大学举办市级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对30余位农机站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授课,邀请省厅农机化处领导讲授农机报废更新政策的内容、补贴标准和操作流程,提升政策实施精准度。
三是善用媒体巧宣传。积极争取市、区广播电台、电视台、融媒体支持,利用政府官网、部门网站等媒体媒介,广泛宣传农机报废新动态,真正实现了报上有文章、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特别是11月1日制作的枣庄市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宣传视频,11月2日通过头条、快手、抖音、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投放,一小时内浏览量达到7000余次,11月8日农机报废申请量直接跃升至170台,11月18日申请量达到413台,11月29日全市累计申请量突破2500台,到12月12日补贴资金拨付时,申请量累计达到3300余台,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严格流程强服务,打造勠力同心新机制。
枣庄市全市各层级强化联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优化程序设计,明确办理流程,严格审核把关,建立及时高效的联动机制,大力推广“一站式”便民服务模式,及时高效地为农户办理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手续。
一是构建“3+1”“4+7”报废回收新机制。由于缺少本土拆解企业、补贴额度低、群众知晓度不足等因素制约,2021-2023年全市仅报废更新补贴农机具200余台。根据文件要求,积极对接商务部门,梳理出全市具备资质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6家,从中遴选符合农机回收拆解条件企业4家,其中本地企业3家,外地企业1家,形成“3+1”回收拆解良性竞争格局;全面摸清全市机具分布范围,合理规划回收覆盖圈,在全市范围内筛选出7家覆盖面广、服务能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以4家回收拆解企业为主,7家合作社共同参与的“4+7”回收拆解新型模式,极大方便了群众就近送机,同时避免回收企业利用优势地位,以固定低价回收,保障机主的自主议价权利,充分激发全市报废老旧农业机械设备的积极性。
二是系统联动,抓好农机安全源头管理。依法履行农机安全监管职责,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将农机报废更新和农机安全生产源头监管结合起来,严抓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动态信息及时更新。严格核实机具真实来源,做到机械系统一一对应,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共在农机安全监理系统上查询牌证信息2800余次,机械报废后严格按照程序开展注销,实现农机报废更新系统和农机安全监理系统的互联互通,从源头上化解安全风险。
三是渠道联合,建立“一条龙”流程模式。主动作为,创新“线上+线下”申报模式。鼓励农户通过报废企业的小程序,线上自主申报,实现农户“一键申报”,申报效率提升40%,开展机具免费到户回收,解决了老旧农机点对点托运难题;严格把关,建立“三方联合”验机模式,全市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常态化派驻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开展农户、企业、政府部门“三方”验机模式;群策群力,实行“四方研讨”解难题模式,全市建立由农业农村部门、农机专家、机具审核工作人员、拆解企业回收人员等组成的农机报废更新线上实时办公会商群,及时答疑解惑。
四是事项联办,形成“一次办好”工作模式。整个报废办理过程做到程序不减、步骤不漏,确保受理一批、拆解一批、审核一批、发放一批,确保农机报废更新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全市开展农机报废更新集中服务行动,在集中行动期间,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行政审批部门,深入报废回收点开展集中服务,在完成申请受理、信息录入、核验等报废手续后,现场报废,当即注销,全市共注销460台老旧机械。省去申请人分别在2个单位、1家企业来回跑,让“跑多门、跑多次”变为“跑一门、跑一次”,降低群众办事成本。同时回收现场称重,计算残值,当面兑付资金,形成机具回收残值一次支付模式,对于补贴资金,创新性地开展“县级审核、市级拨付”的发放模式,全市12月12日就完成补贴资金拨付,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优化结构强实效,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随着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全市淘汰了大量性能落后的老旧农业机械,从源头消减了农机安全隐患和农机事故的发生,同时以实施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为契机,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加快绿色、智能、高效农机装备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了全市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步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农机动力。
一是优化农机装备结构。2024年全市共报废农机具3300余台,淘汰落后农机动力11.58万千瓦,其中报废小型拖拉机(35马力以下)最多,占比36.1%,小型、低效、高耗能落后机具的淘汰,极大的优化了全市农机装备的存量结构。更新机具主要为先进适用、绿色高效的播种机和联合收割机,新型农机设备性能更优,在技术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上更具优势,推动全市农机装备向大型化、智能化、复式作业方向发展。
二是扩宽合作社收入渠道。合作社利用农闲季节,充分发挥人员、场地优势,协助回收拆解企业进行机具装卸、暂存和运输,增加了收入来源。据统计,全市7家合作社通过“4+7”回收模式,协助回收拆解企业回收农机1200余台、3000余吨,增加收入30余万元。其中:峄城区瑞沃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利用11-12月2个月的农闲时间,通过参与农机报废更新回收业务,合作社净利润增加5万元,2024年全年净利润同比提升了33个百分点。
三是提振农机市场消费活力。通过“购置新机具,提高补贴标准”模式,全市报废老旧农机5800余吨,实现群众残值增收800万元,更新机具369台,拉动农机市场消费投资5000余万元。例如,薛城区沙沟镇小南庄村民褚衍虎借助此次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契机,一次性报废2台联合收割机并购置2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仅报废受益就达7.5万元,加上更新补贴,几乎只花了1台机器的钱就买了2台新机。又如,薛城区邹坞镇北陈郝村村民李兴国报废了1台播种机并购置新型智能播种机,获得补贴资金的同时,作业效率提升了30%。
2024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实施,有效推动了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通过政策宣传、回收体系建设、补贴资金管理、新型农机推广、监督检查等多方面的努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昂扬的工作势头。下一步,枣庄市将全力推进农机报废更新工作,让有安全隐患的农机及时报废,保障农机安全生产,让农民及时拿到补贴。在补贴政策方面,继续坚持“农民自愿、政策支持、方便高效、安全环保”的原则,加大对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的淘汰力度,严格执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相关规定,确保农民在报废旧农机的同时,能够购置到更加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农机,促进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为实现全省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多枣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