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锅饭”到“吃小灶” 新型农机重塑植保“质”与“效”

日期: 2025-06-03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作者:北大荒日报 徐磊 刘雪冬

   “先飞一遍,再喷一遍,这植保阶段的施药量就能下降10%,效率再提升15%左右……”连日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二九〇分公司示范田内,随处可见新型巡田无人机往来穿梭。通过数据采集与多设备互联,可以更好地指导后续农业设备精量化、自主化开展植保作业。这正是分公司引入新型农业设备,驱动地区植保作业逐步从“全盘喷”“大锅饭”走向“精量施”“吃小灶”的一个缩影。

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示范田内,技术人员孙宇鹏正将巡田无人机拆卸打包,准备前往下一个地块。

“快吧,这200多亩地的数据不到10分钟就采集完了,我这拆机装机都不止这个时间。”孙宇鹏将早些年脚踏、眼查需要近一天的巡田工作说得极其轻松。

回想起刚刚接触农业工作时的场景,他满是感慨:“靠脚力巡田,哪有天上来得快啊!而且现在都是这格田改造后的大池子,只有这无人机一走一过,才能将整块田的长势‘看’明白。”

孙宇鹏所言非虚,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农业植保质效,分公司为基层管理区购置了13架新型巡田无人机,单架次能稳定飞行30分钟左右,可对近800余亩农田进行光谱扫描,并绘制出以颜色区分的长势“诊断报告”,单凭效率,就已是人工数据采集汇总的数十倍。

“我采集的数据,都直接上传到App端口了,马上就有其他飞手来进行喷施返青肥作业。”孙宇鹏的话音未落,新型植保无人机已经到位。

在模块化的设计和专用车辆的加持下,飞手于杰自己便将巨大的T60大疆无人机卸到地面,简单准备,植保作业便已开始。

“我们的无人机都是一个平台的,数据可以做到实时互联。这不,刚才孙宇鹏巡出来的数据,现在我就能直接导入参考,实现精量化施肥。”作为有着20余年种植经验的“老把式”,于杰对农业技术革新赞不绝口:“最早我们都是人工背着药箱,一块地一块地手动喷药、喷肥,效率低不说,还不均匀。现在新型无人机每天最少可作业750亩,还能针对长势做到精量施药,这长得稍差的农作物也跟着吃起了‘小灶’。”

巡田无人机的应用也为分公司各类新型农业机械的引入与迅速普及奠定了基础。

在高台子管理区,一台约翰迪尔R4030自走式喷雾机正在大田中疾驰,通过数控喷头,把药罐中的有机农药均匀地喷施到农作物周围。

“无人机飞一遍,我这600余亩玉米的苗情、草情就能基本掌握了。这要在前几年,全靠人去看,没个两天都够呛。”种植户黄涛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新型农业科技的应用,帮助他们“减了负”。

谈及这台新型农业设备,他满眼欢喜地说:“我购置的这台设备,相较于传统拖拉机吊装药罐的模式,不仅同时作业的范围更大,而且全车数个传感器与摄像头都能自主采集数据,根据设定参数将肥药施用在‘刀尖’上。”他一边介绍一边在车载屏幕上熟练地设置参数。小小的一块屏幕上,集成了导航系统,准确显示了该地块已喷与未喷药的区域,并标注了长势较差的区域。“现在有了新型农机的数据互享与协同,我一天理想情况下能作业3000多亩地。”黄涛语气中满是自信。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