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农机先行战“三夏”

日期: 2025-05-29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作者:湖南省益阳市农机事务中心 刘建营 彭中 李彪

   芒种将至,暑气渐浓。“三夏”机收大战一触即发,湖南省益阳市作为湖南农业大市,通过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和护好“安全网”,推动“三夏”机收工作高效开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下好“先手棋”,统筹部署强根基。成立了“三夏”机收工作领导小组,对“三夏”机收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绘制“三夏”机收进度图、农机调配路线图和应急保障联络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三夏”机收工作“一盘棋”推进。为满足“三夏”机收作业用油的需求,市农业农村部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益阳销售分公司联合开展农机作业优惠用油活动。中石油益阳公司充分发挥能源保障作用,根据农机数量分布特点,制定了《益阳市农机作业用油保障工作方案》,建立农机用油保障服务“三农服务专站”,开辟农机用油绿色通道,24小时保障农忙季节农机服务业供油,全市累计服务农机用户200余户,实现销售农机作业用油500吨。

(二)打好“组合拳”,资源保障稳运行。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持续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增加北斗、5G和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机上的应用,重点推广联合收割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等智能化农机。今年以来,注销淘汰老旧农机577台,新增高性能收割机362台。如大通湖区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购置无人旋耕机、无人插秧机等智能农机10台套,协同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创建首个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机农场,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数据采集分析、农事指令智能决策、农机作业智能执行,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再生稻无人农场每亩可节省成本并增加收入约300元,年平均亩产超过1100公斤。二是创新作业服务模式,优化作业调度。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矩阵,线上开通“三夏”机收平台,适时更新作业需求,线下组织机手有序开展跨区作业,实现“订单式”收割,设立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为农机手提供作业信息、维修保养、加油加水等服务,发放跨区作业证73张,设立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18个,保障“三夏”机收跨区作业顺利进行。桃江县谷丰共享农机合作社依托共享农机服务平台,建立42家共享服务站,整合收割机45台、旋耕机32台、插秧机349台、无人植保机112台,面向村民开展全程农业社会化“套餐式”、“点菜式”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科学调配,提高农机利用率。目前,农机共享平台已集纳农机538台套,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达到49.5万亩,带动小农户超过32856户。三是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作业技能。围绕水稻机收减损技术,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同时,组建水稻机收减损监测队,深入田间地头测量水稻损失率、含杂率、破碎率等关键指标,并及时反馈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全市水稻机收平均损失率降至1.67%以下。

(三)护好“安全网”,秩序维护筑屏障。为保障“三夏”机收安全作业,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对投入“三夏”作业的农机具进行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农机具的安全性能、操作人员的持证情况和作业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农机作业安全。同时,加强与公安、交通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共同维护“三夏”机收作业秩序。全市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农机化生产经营主体130余家,检修保养各类农机具1.47万台(套),联合开展上道路拖拉机安全执法整治24余次。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农机装备结构不均衡。农机化发展水平在区域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平湖地区农机化发展较快,丘陵山区因受地块小、落差大等地形地貌影响,小型农机缺口较大,农机化发展水平较慢。

(二)农机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部分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售后服务能力较弱,存在维修不及时、配件供应不充足等问题。

(三)社会化服务覆盖面不足。偏远乡镇农机合作社覆盖率低,散户“找机难、议价难”问题依然存在。

三、对策或建议

(一)构建智慧调度“新中枢”,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建立健全农机作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作业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农机手和农户提供更加精准、及时、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同时,加强与气象、交通等部门的合作,及时发布气象信息、道路交通信息等,为农机跨区作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

(二)完善售后保障“生态圈”,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推行农机售后“网格化”管理,以“1小时农机维修服务圈”建设,按照每50公里半径设立区域维修服务中心,联合富佳科技、中联重科等企业建立“配件共享中心”,运用3D打印技术实现紧缺配件快速供应。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将售后服务纳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加大对农机维修网点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机维修服务,形成多元化的农机维修服务格局。

(三)优化作业环境“硬支撑”,实现从分散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大力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中化经营,利用种植大户或合作社进行田土改造,推广“土地托管”“联耕联种”模式,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深变浅、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在改善农田基础条件上对丘陵山区机耕道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