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收获的季节。由南到北,河南各地机声隆隆。这是河南的“麦天”,高效的“铁牛”进田,让麦收短暂而又热烈;这是河南的麦田,记忆里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早已被科技种田取代。
从种到收,小麦跨越秋冬春夏,终于迎来丰收大考。
藏粮于技,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农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科技兴农,河南用科技浇灌8500万亩麦田,筑牢中原粮仓。
克服重重困难,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用农业科技来书写答卷。
涓涓细流润农田
5月24日,兰考县的小麦即将迎来收获,兰考县汉丰种植合作社的肖云飞每天都要在麦田里转转。
沿着行间看去,小麦整齐划一。“播种的时候,拖拉机都加装了北斗导航,小麦长出来横平竖直,漂亮着嘞。”肖云飞说。
搭好了丰收架子,依然不能掉以轻心。返青、起身、拔节、抽穗、灌浆,肖云飞把麦子照顾得精细;干旱、病虫害,肖云飞防得及时有效。
扒拉一下麦穗,肖云飞说:“心里有底了。”
对于肖云飞这样的种植户,“每到关键环节,技术指导必到田间”是他的底气所在。
今年4月,一场旱情让不少种植户犯难。兰考县的农技人员第一时间奔赴麦田,指导种植户开展浇水抗旱。去年,通过兰考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培训,肖云飞学习的滴灌技术派上了大用场。浇水4遍之后,麦苗一改“颓势”,健康茁壮。
纵观全省,旱情发生时,正处在小麦病虫害发生高峰期,两者重叠,威胁小麦生产。省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制定了抗旱浇水和病虫害防治两手抓的田间管理措施,专家指导组分赴各地开展技术指导、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抗旱与“虫口夺粮”两手抓。
一场技术培训、一张技术明白纸、一次田间指导;土肥、植保、栽培专家协同“作战”,电话、微信、视频齐上阵……整个小麦季,一个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动作”,汇聚起来,就是科技兴农的活水。
天不帮忙人努力,克服难题用科技。一项项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让河南的麦田满满的“科技范儿”,为中原粮仓不断增添底气。
科技进田有妙招
一个月前,就在不少种植户为干旱发愁的时候,获嘉县位庄乡大位庄村的种植大户李长亮倒是轻松:无论是浇水抗旱保粮,还是种植成本增加这本账,他都心里有数。
300亩麦田,李长亮一个人连续浇了5次,麦田里从来不缺水。这得益于获嘉县农业农村局近年来一直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和技术。
在获嘉县,因为滴灌技术,浇水换了个新名字:滴水。
李长亮将麦田里的滴灌管拉起来说:“有了这根管,以前7个人、20天才能浇一遍的活,现在我一个人就干了。”
每亩成本不足百元,就能让李长亮种地更轻松。但技术推广之初,获嘉县土肥站站长王庆安并不容易。“以前的滴灌都是在大棚里用,谁能想象大田里也能用上呀。”王庆安说,就从种植大户开始推广,先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省工省时省水,还能实现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在获嘉县迅速铺开,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前来请教,王庆安与种植大户一道,一边不断改进、一边推广应用。
王庆安与滴灌技术的进田之路,正是河南省农技推广人员奔赴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推广的缩影。
土地流转与农户种植并存的背景下,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学习应用新技术?在奔赴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全省农技推广人员将重点放在种植大户上,带着大户干、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赚,让农业科技迅速落地生根。
一根滴灌管,连着水井和农田,农业技术推广,则连着实验室和田间地头。现在,王庆安又有了新办法——他将技术指导内容拍摄制作成视频,通过各平台发布,将互联网当成新“管网”,让农业技术和种植户实现零距离。
大户变成主心骨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是老话里学种田的高招。现在,要多打粮、打好粮,关键在跟谁学、跟着谁干。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手把手教技术的种植大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有“中国小麦第一县”美誉的滑县,流转土地2000亩、种粮十几年的杜焕永是当地种粮大户中的佼佼者。
两周前,看到杜焕永的麦田开始喷洒营养液,不少种植户专门前来请教。杜焕永说:“小麦灌浆期怕干热风,得提前准备,根据最近天气情况,要喷洒防早衰、提高小麦抗逆性的营养液。”
现场开药方后,种植户纷纷行动。对于杜焕永来说,“盯着”他的农田来种粮,已经成为合作社成员、周边种植户的常态。
如杜焕永一样,全省各地涌现出的种粮大户、种植能手,把麦田当课堂、在田间地头当老师,已经成为不少种植户的主心骨。
跟着大户干,科技种粮有保障。除种植技术加持之外,拥有全套农业机械的种植大户,还纷纷升级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提供者。
“我流转了500亩地,但要说我到底种了多少,那得几万亩吧。”浚县振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振雷说的500亩,是他自己种植的农田面积,几万亩则是指他服务的农田面积。
从拖拉机、收割机到播种机、植保无人机、卷盘式浇灌设备等,孙振雷的农机仓库里,各种农业设备齐全,这也是他从种植大户到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转型的关键所在。
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孙振雷就可以“上门服务”,不少农户从耕地、播种、管理到收获,全部交给他负责。
在孙振雷看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高,还有产量的提升。“就拿小麦来说,用先进的大型机械,整地和播种质量更高,这就能提高产量;更先进的收割机作业,效率高、损失少,这也能保产量。”孙振雷说。
播种量多大、怎么播,肥料用哪种、怎么施,病虫害防治用啥药,不少农户并不清楚,但孙振雷门儿清,他还根据当地天气、种植品种、耕地状况等,为农户配套相应的高产套餐。“好产品、好技术配上好机械,就是稳产丰产的好办法。”孙振雷说。
农田上演“科技接力赛”
5月24日,透过玻璃,泛红的灯光下,小麦种在“床”上、长在“盆”里,在神农种业实验室的表型鉴定与加速育种智能温室里,小麦可以实现一年四种四收。
高科技设备、人工模拟天气……这套被称为小麦“时光加速器”的高科技装备,是育种科学家的好帮手,能加快育种进程。
“从育种来说,没有十全十美的小麦品种。虽然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稳定主要受品种的遗传特性影响,但生产阶段依然不能忽视。”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业科学院小麦专家雷振生研究员说。
为麦铸“芯”,选育优良的品种是第一步。每一个品种选育后,育种单位、小麦专家都会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从品种特性和优缺点出发,制定配套的栽培技术,指导种植户怎么种、如何管。
雷振生介绍,农业技术贯穿小麦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就是要通过管理水平、栽培技术的不断精进,充分发挥品种优势,尽最大可能规避劣势,从而达到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丰产稳产。
多年来,雷振生团队提出和建立了“科研+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推广模式。这套被称为“双引擎驱动,四方联动”的推广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生产前端提供高产优质品种;在生产过程中提供全程化技术服务,并通过农技推广系统、新型经营主体将技术要点传递至所有种植户;在加工环节,根据企业需求,制订配比方案……科研单位、专家团队、农技推广人员、新型经营主体聚力协同,用“科技活水”浇灌农田。
这场科技接力赛,从未中断。
眼下,“三夏”机收正如火如荼,各地的农机手纷纷开启减损竞赛模式。而在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专家们正致力于收获机械性能的提升。
“除了提高农机手的技能外,我们从收割机入手,不断提高其性能,从而减少收获损失。”该院李赫教授说。
李赫介绍,一是从机械结构本身入手,改进完善割台、滚筒等部件,二是添加信息检测、智能识别等模块,让机械实现自动调节喂入量、滚筒转速等参数,让机械作业更精准、更智能。
无论是颗粒归仓还是静待收获,农民麦收笑脸的背后,是中原粮仓的日益丰盈,是河南多年来在农业科技上的持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