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浙江华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只见金针菇正享受着“机器人管家”的全方位呵护。伴随着传送带的“哗哗”作响声,十余种农作物下脚料配成的培养基正排队等待“变身”,经瓶装流水线后纷纷灌入一个个空塑料瓶内,这些个栽培瓶里装的可是金针菇的“豪华套餐”。
浙江华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孙娇说:“我们的原材料配方主要是玉米芯、稻壳、米糠这些,经过标准化的配比和搅拌加水,自动传输到装瓶流水线,3台装瓶机我们一天可以装瓶17万瓶。”
自动化装瓶设备宛如“魔法大厨”,精准称量原料,迅速装入栽培瓶。一旁的机械臂则像“收纳达人”,把瓶子码放得整整齐齐,仿佛在搭建金色的“蘑菇城堡”。经过严格的工艺标准,栽培瓶随即被送入高温灭菌仓内,灭菌冷却后的培养基将在“万级洁净车间”内完成接种,这里连一粒灰尘都“闯”不进来。
孙娇说:“接种环节也是采用全自动流水线 经过码垛机自动抓取到流水线上,经过3台接种机自动接种。接种区域全部是百万级洁净区的要求,全程是无菌无污染。”
孙娇告诉记者,基质接种的速度非常快,基本上一秒钟可以接25瓶,接种完的栽培瓶会运到培养室进行20多天的菌丝培养。菌丝培养之后,便到了搔菌环节。事实上,从装瓶到采收,金针菇需要历时50天左右的生长周期,包括瓶装、灭菌、接种、养菌、搔菌、生育等多环节,这其中最神奇的当属宛如“蓝色秘境”的生育环节。
孙娇抬手指去道:“这里是我们的生育室,也叫菇房。菌丝经过27天左右的生长后就可以进入釆收环节,这27天就在生育室里面成长。蓝光波段一方面可以促进金针菇生长,另外一方面还有消菌杀毒效果。”
孙娇说,金针菇生育期的温度较低,最低只有5℃。传统种植下,金针菇夏天怕热,冬天怕冷,适宜的生产环境很难人为调控。工厂化种植后,通过制冷、新风、光照、加湿等数字化环境控制系统,金针菇始终处于恒温恒湿的最适宜环境中。
“工厂化的生长是全年不间断的,可以保质保量,不受外界温度、湿度或者季节的影响。区别于传统的大棚房模式,我们的金针菇是只采收一茬,不会再重复生长。”孙娇说。
成熟的金针菇经流水线送至包装车间后,几台机械臂正“挥舞长臂”忙碌不停。只见它们精准“瞄准”培养瓶,“手指”轻轻一夹,“咔嚓”一声切根后,金针菇便乖乖“躺”进传送带,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孙娇表示,目前厂区里面配了10台小包装机,6台大包装生产线,目前机械臂切割机共有4台。“这台切根机的话,大家可以看到,它每一次可以切20朵金针菇,也就是说4台机械臂一天可以切割70吨。”她说。
自动化采收切割机高效而进准地执行着切割任务,与传统人工相比,一台机械臂的工作效率相当于3名熟练工,效率能提升50%以上。当传统大棚在夏冬两季“歇业”时,华实生物的车间却灯火通明。数字化环境控制系统让占地89亩的金针菇工厂摆脱季节限制,这段时间,公司每天的出菇量在50吨左右,真正实现了“寸土寸金”。

孙娇说:“今年一季度生产了2400多吨,产值大概在860万元。全年如果达到满产的标准,应该在25000吨,产值在2个亿左右。”
浙江华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自2023年成立以来,便致力于推动食用菌产业的智能化变革。
“我们江苏的第一个工厂是在2010年就已经成立了,当时第一代流水线也是我们跟厂家合作研发定制的,一代的效率明显相比于我们来讲效率低很多。我们现在经过一代代不断的研发,到2025年新的工厂成立之后,装瓶流水线效率可以提高47%左右。”她表示。

孙娇介绍,工厂的智能化装备都是从全国各地定制采购到厂组装而成的,尽管定制设备成本比直接购买要高,研发环节会增加30% - 40%的费用,但为了产出优质金针菇,多年来,公司一直在原料配方、菌种培育上不断优化。
从“靠天吃饭”到“数字种菇”。现在,工厂的码垛机器人、机械臂,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15条自动化流水线等已形成了一张精密网络,共同织就了这座“金针菇工厂”的科技网络。当农业插上工业化的翅膀,农田废料变成了“黄金原料”,靠天吃饭变成了数据掌控,传统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如今,这些带着“海宁智造”标签的金针菇,正从车间走向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