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曾指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为破解“无人种地”“无人种粮”难题,争创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按照市委第八次党代会“345”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农民身份职业化,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到2021年底,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数达到558家,从业人员8280人,服务农户10.39万户,服务面积达到110.49万亩次。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1月,是一家以粮食生产托管为主业的农机服务组织,拥有社员463人,2020年10月,在合作社基础上发展成立“四川邦力达乐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其办公场所、粮食烘干存储、农机维护停放等设施占地8300㎡,试验田100亩,固定资产原值高达2000万元。近年来,该合作社通过摸索实践,自创出一套“一站保姆式+全年无农闲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乐天模式”,探索出一条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托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标杆,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三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一站保姆式服务让上万农户当上“翘脚老板”
合作社在理事长王涛的带领下,根据不同农时,合理安排“本地+外出”作业的服务时间表,逐步摸索出一套耕、种、防、收、烘、储、销的粮食产销全链条7个环节“一站保姆式+全年无农闲式”社会化服务全程托管模式。合作社每年1-2月组织农户签订服务订单,并按照订单准备农资、机械等生产物资,3月开展水稻机械育秧,4月进行秧田机械除草,5月实施机插秧作业,6月外出眉山、成都、绵阳等周边市(州)开展跨区机插秧服务,7月进行无人机病虫害统防统治,8-9月进行机收及稻谷烘干,10月对收后秧田实施机械翻土,11-12月组织粮食集中购销,托管服务区域涉及农户超过1万户。托管期间,合作社负责组织好人员、机械、农资等相关生产资源,对种粮户从种到销进行“点对点”全程服务,彻底改变了传统种粮方式,让农户坐等收钱,实实在在当上了“翘脚老板”。
打造年轻团队让科技人才变成“职业农民”
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组建人才引进小组,分别去大专院校选拔优秀毕业生,从返乡人员中选拔特长民工,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拔有志青年,组成出一支25人的技术团队,成员全部为上世纪80至90年代后出生,平均年龄28岁左右,其中中高级农技员就有9人,其余成员均通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拥有相应技能。为留住人才,合作社采取高薪聘任制,将员工月工资稳定在1万元以上;为鼓励员工,实施绩效考核制,开展季度考评和年终考核,给予优秀员工1-3万元不等的年终奖励。良好的机制,让员工干劲十足,让种粮农户好评不断,让“有活干、有钱挣”成为常态,让合作社业绩逐年攀升,让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的科技人才留下成为“职业农民”,为合作社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节本增效显著让农户合作社实现“利益双赢”
该合作社从成立初期的5台植保无人机起步,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多方筹措资金,先后购置多种大中型高效、智能农机装备195台(套),并吸引周边农户的149台农机入社,实力一步步增强,托管服务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效率得到全面提升,托管种粮效益越来越好,种粮户和合作社实现“利益双赢”。农户方面,在统一托管下平均每亩产粮约1200斤,按2021年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每斤1.28元计算,收益为1536元/亩,扣除800元/亩托管费用,农户每亩净收入在736元以上;合作社方面,由于助农增收效果明显,业务范围迅速从本地扩张到成都、南充等多个市(州),年平均托管粮食面积增长到4.5万亩,服务面积15万亩次以上,购销粮食8000吨,实现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净利润约285万元。
创建融资平台让金融机构成为农民的“ATM机”
综合业务拓展需要和农户支付能力等因素,托管服务采用的是“先管后付”的支付方式,随着托管服务面积的扩大,合作社一度出现因资金短缺运营困难的局面。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协调和引导下,该合作社凭借良好信誉,与本地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在全省率先成立“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开创出金融助农的新模式。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粮托管服务合同并明确服务费用,由合作社担保,种粮农户向银行申请贷款,并签订三方协议。银行根据约定直接放款给合作社,粮食收获后,合作社统一收购并向农户支付粮款,再由农户向银行偿还前期贷款,一举解决了“缺资金”的难题。近3年来,通过融资平台,银行放贷超过5000万元,受益种粮户达1200多户。新融资模式让金融机构成了种粮农户的“ATM”机,粮食生产有了坚强的资金保障,同时,还让合作社和种粮户结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牢固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