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剪下的葡萄枝条,投入一台半人高的机器,不一会儿被打成碎枝,堆肥搅拌发酵后,枯枝变成有机肥料,运送到葡萄架下滋养葡萄生长。
这是马陆葡萄公园枝条还田的主要过程,也是整个生产基地实行生态循环生产模式的一道缩影。
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马陆葡萄公园是国内第一家以生产精品葡萄为目标,实现“1+3”模式(农业生产+旅游休闲)、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公园很早就意识到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之间联系与重要性。2005年建园之初,“马陆葡萄之父”单传伦老先生就提出了“做一流农产品,从维护生态环境开始”的口号,转变了当时葡萄生产普遍追求产量的观念,开始探索绿色生产技术。
2019年,公园开展上海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作以来,基地的生态可循环有机栽培模式与体系仍在不断提档升级。
枯枝还田先行者
通常,葡萄果园会在冬、春两季进行枝条修剪,其中冬季修剪会产生大量枯枝。从前,这些多余的枝条常被随意堆放在河边或进行焚烧,对环境造成负担和污染。就马陆葡萄公园而言,一轮冬季管理过后,可产生近120吨枯枝。
2006年前后,马陆葡萄公园负责人单涛从绿化市容管理单位处理绿化枝叶的方式中得到启发,找到了妥善处理枯枝的方法。
“当时看到绿化工人修剪行道树,把多余枝条粉碎,我们就向他们购买碎枝,发酵后用来施肥,效果很好。之后我们就自己引进设备自制有机肥料,但那时候市面上适合粉碎葡萄枝条的机器很少。”单涛说,他前后辗转更换了6台设备,才找到了适宜的机器。
通过自制有机肥料,废弃的枝条不仅得到了循环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节约了购买商品肥料的成本。经过多年循环生产,土壤品质也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泥土中有了芳香”,单涛介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有益微生物的多少以及土壤团粒结构的好坏是葡萄栽培土肥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影响葡萄品种的重要因素。
“这些树枝经过粉碎过后,堆放在这里,3月份发酵,到9月就可以作肥料使用了。”公园农技人员介绍。目前,园内的各类绿化枝条也会在修剪后进行粉碎,作为肥料还田。
记者从嘉定区农委相关部门了解到,公园的做法在马陆葡萄产区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和示范。依托政府扶持,如今马陆片区有将近5000亩葡萄园都引入了枝条粉碎机,运用枝条还田的模式进行绿色生产。
“万物”可循环,废品变资源
马陆葡萄公园的自制有机肥料不止来源于冬季修剪粉碎后的葡萄枯枝,动物粪便、春夏季葡萄绿枝、园内杂草等废弃物均在这里实现了循环再利用。
经过多年探索优化,公园还逐步形成了一套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栽培模式。
在肥料方面,公园采用“自制有机肥+商品有机肥+绿肥”结合的方式投入生产,对原料、发酵工艺等也设置了相关标准。公园还建立起了合理的年周期施肥制度:秋天主施有机肥,同时采取种植绿肥、生草栽培,冬季进行深翻,春秋季着重土壤管理,以实现葡萄产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通过收集雨水,园内80亩水面可实现循环灌溉。为保证水质,全部水域禁止养鱼垂钓。葡萄叶采收晒干后则被制成了茶叶和烹饪食材,作为葡萄生产与观光旅游有机融合的衍生品,深受游客喜爱。公园还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点,分类回收农药包装、废旧农膜,废弃物回收率达100%,每年交由镇农业部门统一集中处置。
废弃物放对了地方便是资源。如今,马陆葡萄公园几乎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废弃物都找到了“好归宿”,场容场貌得到改善,产品质量、附加值和品牌形象也因此提高。
把绿色生产当作职责
马陆葡萄之所以声名远扬,离不开对品质和质量的严格把控。其中,病虫害防治是影响葡萄果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物理防控则是马陆葡萄公园用来防治虫害的主要手段。
通过“四诱一网”的技术规范,生产基地严格执行绿色防控技术,全年使用防虫网,夏秋两季各调换一次黄板,春夏秋三季投入使用杀虫灯,并在六七月增设性诱剂、捕虫器、糖醋液来提升防治效果。
农药方面,公园也全部使用植物源、矿物源和生物源农药来代替化肥农药。
早在2009年,马陆葡萄公园生产的“传伦”牌葡萄就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并在此后持续通过审核。每逢葡萄季,公园内的所有葡萄都会主动送检,检测合格后方上市销售。
为了生产精品葡萄,公园还实行了严格的控产技术标准。标准规定,设施栽培葡萄早熟品种不超过400公斤/亩,中晚熟品种不超过500—600公斤/亩,极丰产品种不超过800公斤/亩。虽然产量只有常规栽培的1/4,但品质得到了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马陆葡萄公园还主动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通过产品追溯平台,实现了对于生产基地、投入品、田间档案、农事作业、环境实时、质量管理、包装销售等环节的溯源,生产、管理、销售的全过程公开透明。
实行生态绿色生产是都市现代农业企业的一份社会责任。单涛表示,下阶段,公园将在生态循环生产模式上做进一步探索,在土壤改良方面尝试测土配方施肥,不断革新堆肥技术,随着葡萄品种的更新换代优化相应的种植技术,以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