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湖南省株洲市农机化工作会议召开。农民谭国良站上讲台,侃侃而谈,说着田间喜事。“47个社员,算平均每人创造利润近10万元。”宽大的西装、黝黑的面容,以及话语里的坚定,谭国良让人印象深刻。同样让人惊奇的是,合作社去年的经营收入达到3200万元,纯利润就有410万元。而这“前景”的背后,是机器换人、企社联合生出的红利。
谭国良是攸县鹏发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2013年开始,他就在攸县皇图岭镇流转农田种水稻。大户种粮,最愁的是机插秧。“秧苗一天天长大,而手工抛秧和人工插秧跟不上,误了农时又影响产量。”他告诉记者,越是农忙时节,越发愁请人。也是在这一年,该市开始大力推广高速插秧机,并通过购置补贴减轻大户的资金压力。谭国良接受培训后,购买了插秧机,在田间做试验。“一台机器,一天就能插秧60亩左右。”他还对机插秧的稻田进行测产,结果比人工插秧高出50公斤左右亩。慢慢的,合作社走上正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形成,农机服务、农资经营、订单销售也应运而生。去年,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达2.06万亩,托管服务面积将近3万亩,还供应肥料1400吨、种子1.2万亩,完成病虫害防治1.2万亩,烘干粮食1.9万吨。
目前该市注册的农机合作社已达456家,其中有203家是近5年成立的,农机合作社几乎种了全市四分之三的农田。
在市农机事物中心主任龙凡平看来,农机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谁来服务”的问题,也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引擎。
据统计,在粮食价格相对稳定,农资价格和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的背景下,机器换人和代育秧、代耕整等社会化服务模式,能使粮食亩产增加50公斤、产值提升120元,同时节约成本190元,让农户每亩多增收300元以上。根据工作计划,2021年该市农机部门将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的标准,继续培育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示范合作社,力争全年培育省现代社10家、省示范社10家、市特色社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