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三送三落实”展现浙江春耕新景象

联村联企联基地,送政策送技术送帮扶,落实防疫生产发展三项任务

日期: 2020-03-27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作者: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

   疫情发生以来,浙江省新昌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吕田忙得没有了周末。先是防疫,紧接着复工复产。眼下,随着春茶的开采,这位“茶叶县长”又紧锣密鼓地张罗起即将到来的“大佛龙井茶文化节”。

新昌茶园面积15万亩,农民人均收入1/3来自茶产业。面对疫情挑战,新昌准备将茶文化节全面转型,从线下转到线上。为此,吕田每天都在忙碌。

这是春耕时节浙江众多“三农”干部的一个缩影。2月19日,浙江启动“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以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组建了1797支服务队,联村、联企、联基地,送政策、送技术、送帮扶,落实防疫、生产和发展三项任务。

记者走访发现,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浙江“三农”化危为机,让春耕这场全年农业生产的“开幕大戏”,除传统的种子、肥料、农机等唱主角外,还出现不少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共同构建起应对疫情的“新景象”。

同城快销“解困局”

这个春节,56岁的陈彩松心情像过山车。这个桐庐的“老鸭农”,养了30年鸭子,旗下3个鸭场共七八万只鸭子。原本正月里销售最旺,可今年春节后,老鸭和鸭蛋一度都出不了场。

老陈的主销区在县外,对于这场卖难困局,“安厨电商”的董事长王晓桢也着急,两人合作已有4年,她不想让老客户就此亏损。不光是老陈,不少蔬菜种植户同样遭遇卖难,可另一边,老百姓买菜却不大方便,如何打通阻点?

春节后的几日里,在全国各地,外运难、外销难比比皆是,连“快递之乡”桐庐都尚且如此,更别谈跨区域的远距离运输。王晓桢想到了去年11月公司搭建上线的“网上农博”平台。能不能探索“本地产、本地销”模式?

桐庐是“安厨”的大本营。王晓桢的倡议得到了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很快,37家本地农业经营主体的60余种农产品上线。县政府还承诺,负担所有物流成本和损耗成本,以减轻平台压力。

“与传统电商相比,同城配送在选品、标准、包装、仓储、物流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这需要对供应链进行全方位改造。”王晓桢说。以老鸭为例,采取预售模式,根据销售半径,确定不同的宰杀时间,以保证口感更佳,“像蔬菜,我们就会研究最适宜的配比和重量。”

由于方便快捷,加上高性价比,同城配送一炮走红。在桐庐,平均每天订单超过1000单,最多时一天达到1923单,陈彩松的老鸭一个月内就卖掉了近万只。很快,“网上农博”引起了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重视,从一个县的试点,快速走向了全省复制。

在农产品营销专家、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大数据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慧智看来,由于疫情对物流的影响,农产品滞销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同城配送的探索很有价值,未来不失为生鲜农产品电商的主流渠道。

据了解,疫情防控期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专门组建了生产保障小组,帮助搭建各种产销对接平台。地方上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多地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同城配送,整合各方供应链力量,缓解老百姓买菜和农业主体卖菜“两头难”问题。

记者发现,同城配送尽管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但在背后,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小觑:不仅帮助平台对接主体,还加强质量监管,解决平台后顾之忧,不少地方更是出台激励措施,帮助扶上一程。目前,已有11个县和3个地市加入“网上农博”,平台日均供应三万多公斤农产品。

由于反应迅速、举措得力,在各方通力合作下,浙江很多农产品及时走出了滞销困局。

尽管危机已解,但浙江各级政府并未就此告终,而是从政策制定、组织架构、项目扶持等入手,谋划如何为农产品同城配送创造更佳的环境,各大平台则敏锐地嗅到市场机遇,纷纷开始扎根潜行。

数字化成“新标配”

今天在浙江,春耕不只属于农民。立春后,吴开华早早就进入了他的“春耕时刻”。疫情防控期间,浙江普遍面临采制工短缺,为了让各个茶区合理应对,吴开华专门联合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通过大数据对比,对几大主要茶树品种的开采期进行了预测分析。

吴开华原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教授,几年前创立了一家名为“瓦屋科技”的公司,专门将大数据、区块链等时下最热门的技术移植于传统农业。去年年底,他带领团队,耗费大量精力,完成了安吉17万亩茶园的数字测绘,终于厘清了安吉白茶的“家底”。最近,他计划进一步将安吉茶园的四至、面积、权属等也予以数字化,并提供数字化与品牌化“双轮驱动”的产业升级方案。

与吴开华“安吉实验”保持同步的,是鲁家村盈元农场的主人朱仁元。他向茶客们推介自家茶叶时,除了过去惯打的“鲜爽牌”,今年还着重带上了“科技牌”:“我们每一片茶叶,都是有数据的。”

朱仁元种茶并不早,为了做出个性和特色,他将目光聚焦到数字化应用。由此,开春后,朱仁元不仅要忙“老农活”,还得操持“新农事”,检查各种智能化设备。

疫情防控期间,农业经营主体最发愁的就是人工。这几年,用工成本与日俱增,借助数字化提升生产效率,成了很多人的共同选择。由于一次性投入较大,不少老板起先还犹豫不决,这次疫情发生后纷纷下定决心,斥资投身数字化改造。

朱仁元算是尝到了甜头。“无论是水土气、温湿度等环境数据,还是生产加工过程的全流程数据,这些都能很好地指导生产、提升效率,但我更看重的,是用数据为品质和品牌背书。”为让消费者了解和感知数据,朱仁元设置了一系列载体,比如手机扫码、实景直播、VR体验等。

如今在浙江,数字化成了春耕备耕的“新标配”。2019年底,浙江省农业农村厅通过了72家数字农业工厂试点示范主体名单,共分为数字渔场、数字牧场、数字植物工厂三大类。现在,很多主体已进入复工复产,“数字化新基建”也由此步入了快车道。

“通过这次疫情,我发现一个机遇。今后,数字化与品牌化一定要相互联动、互促互进。数字化可为品牌化提供质量保障和背书,品牌化则通过优质优价,让科技投入有价值体现,形成内生动力,两者缺一不可。”安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忠义深有感触。

节庆改造“上云端”

浙江的春天,茶香四溢。一直以来,为了扩大产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浙江各个产茶县都会举办茶事活动。今年受疫情影响,各地纷纷取消线下节庆,但到了线上,硝烟更浓。

“开化龙顶”闻名遐迩。3月6日,分管县长到“云上茶市”请大家喝茶,3个小时的直播,吸引了230多万名网民观看。安吉县也计划将一年一度的茶博会搬上“云端”,颁奖、推介、直播带货、市场分析等,全都通过一根网线连天下。松阳县则专门出台政策,鼓励运用电商和直播平台销售,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的茶商大会,也将从线下转为线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已有十余个茶叶主产县市,将今年的节庆活动进行了“触网”改造。

如果说这些产茶县的“触网”尚显简单,那么,新昌提出了“云节庆”的全新概念,则在深度、广度和丰富度上都大有提升。届时,重塑后的“大佛龙井”品牌新形象将惊艳亮相,还有云直播、云连线、云发布等,并设计了互动游戏,邀请网友线上参与采茶、炒茶和泡茶,品牌元素在节庆各个环节几乎无处不在。

“农事节庆网上办,既不是疫情下的缓兵之计,也不是无奈之举,更不是简单地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根据产业环境、消费趋向、目标群体等做出的全面改造升级。我们希望探索出‘农业品牌+农事节庆+农品上行’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吕田说。

随着茶叶的全面开采,浙江的乡村旅游也迎来了“复业阶段”。紧跟其后的,是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热闹登场。

3月20日上午,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村的油菜花田中,举行了一场大型网络直播活动。跟着镜头,230万人次在线领略了乡村美景。在现场,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春季乡村旅游权威攻略,54条线路、200多个站点,涵盖了吃住游乐购全要素。眼下的浙江大地,除了地头间的忙碌,美丽乡村也正徐徐展开“春耕画卷”。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