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
60年风雨兼程,从人力到全程机械化作业,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如今,农业机械化渗入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广泛领域。机械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意愿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农业机械化正深刻影响品种选育、种养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的每一次历史转折都烙下湖北印迹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
1966年7月,国务院在湖北新洲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现场会,史称“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时隔半个多世纪,2019年3月,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工作会议、201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相继在湖北襄阳召开,前者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首次召开的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会议,后者是党的十九大之后新组建的农业农村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
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重要标志,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同志就农业方面的六个问题致信省、市、县、社、队的同志们,在信中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然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地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热情很高,但是农机具供给严重不足,研发、制造能力弱、水平低,“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落空。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化的样貌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农机第一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然而,当一个事物经过了长期发展变化之后,我们却发现它所面对的问题依然是不平衡和不充分,症结所在依然是供给侧,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那些堵点、难点、痛点,似乎比半个世纪前毫不逊色。
值得庆幸的是,农业机械化事业一直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从毛泽东同志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重要论断,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殷切厚望,贯穿了党的最高领导人对农业机械化的高度重视。
农业机械化几次会议的召开处在截然不同的历史节点,前者是在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国力基础上追逐农业机械化的梦想;后者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我国已接近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有条件有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面全程高质高效转型发展的新时代。共同的特点是党和国家对农业机械化都寄予了殷切期望。
田野兴起“机器换人”的伟大革命
60年来,湖北积极响应国家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伟大号召,踏着时代的鼓点节拍,不断开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新局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农机装备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18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450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9位,农业机械原值452.92亿元,位居全国第8位。
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28%,其中油菜机械化水平达63.46%,位居全国第1位。创建国家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8个,位居全国第5位。
农机科技水平中部领先。承担完成部省下达的农业机械化重大科研课题和技术推广项目80多项,研发生产适合本省乃至南方地区的农机产品达600多种,推广应用北斗农机终端12000多台/套,在中部六省处于领先地位。
农机服务组织成为种田主力军。在市场部门注册的农机服务组织达8000多个、从业人员13.5万人。农机合作社突破2600家、社员近10万人,承担了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机作业量。
农机监理成为农村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石。健全“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农机安全监管工作长效机制,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态势平稳,农机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湖北路径”凝聚澎湃动能
湖北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丰富实践,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也将为下一步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凝聚澎湃动能,指引继续前进的方向。
必须坚持党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这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强化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把农业机械化发展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力地推动了湖北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发展。
必须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农业机械化领域发生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变化,就是农民获得了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的获得,解决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动力问题,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这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农机产销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农机大户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根据市场需求,探索开展跨区作业、代耕代种等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农民机手根据作业市场需求自主选择、购置农业机械。市场的导向作用,为湖北农业机械化发展凝聚了澎湃动能。
必须坚持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思路,这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相关涉农部门间的沟通联系与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作业规范、农艺技术标准和机艺融合模式研究,促进了作物品种、栽培模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机作业的相互适应、有机融合。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推进的方针,这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围绕重点作物、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分类施策,重点突破,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构建起多层次、分步骤,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
昂首迈向转型升级新征程
新时代当有新追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面提升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薄弱地区农机作业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更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机械化生产的新需要。
更加注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我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促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振兴。
更加注重深化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切入点、着力点,推动农业机械化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更加注重推动农机农艺农事农信融合发展,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着力构建农业机械化与农机装备产业协调互动的大农业机械化产业链,进一步提升融合发展水平。
更加注重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两个积极性,把提升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壮大农机服务组织,加快发展服务产业,创新服务模式,切实提高生产效益。
更加注重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快补齐丘陵山区、经济作物、果菜茶、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和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短板,引导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购买大马力、高性能和复式作业、环保机械,促进装备结构优化和均衡协调发展。
更加注重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驱动,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既要在发展理念上创新,也要在机制、政策、平台等多方面创新,促进农机装备与先进的农艺技术相互配套、协同推进,研究各种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推广相互适应的装备和技术。
更加注重完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激发地方政府抓农机、促升级的积极性,推动农业农村“四个优先”发展要求落地见效,为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无人植保机械正在作业
农业机械正在进行春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