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寀卢经验”让农民重回田间地头

日期: 2018-08-28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作者:浙江省农机局 董玉玲

“种田苦、种田难、种田不划算”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东阳各地农民的共识。“原来种田的农民宁愿去做小生意,大片大片的良田抛荒,看看都心疼!”浙江省东阳城东街道寀卢村原党委书记卢楷文说,当时寀卢村和东阳各地农村都遇上了同样的难题——良田抛荒,粮食没人种了。

一个“懒妇”的尝试

1993年前,寀卢村每亩土地每年亩产水稻约300公斤,按每公斤水稻1元2角人民币的收购价计算,一年一亩土地收入仅有360元。“当时每亩水稻的种植成本都要300多元,农民搞不好就要亏本,他们当然不愿种田了。”卢楷文说。

卢楷文看到种田的农民越来越少,抛荒的田地越来越多,开始发起愁来。1993年的一天,他在自家田地边上打转时,发现农妇卢法素种田的法子和大家不太一样。

他发现,卢法素不用传统插秧育秧的方式进行耕种,却将种子随意撒播在田里。此外,她也不自己动手除草,使用除草剂进行除草。稻子成熟后,卢法素从隔壁村找来一台用拖拉机改装的收割机进行收割。“我家就我一个劳动力,这样的法子最省力。”卢法素告诉卢楷文,一年下来,她田里每亩的产量虽然没有明显提升,但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她也乐得清闲。

这个方法好!卢楷文立刻召集村干部进行调研,并号召一部分农民先行先试。1994年,第一批采用“懒办法”的稻田最高亩产已突破400公斤。亩产上来了,成本却减少了,农民又开始重新回到田里。

现代化、标准化农田管理体系逐步建立

寀卢的做法得到了东阳市领导的关注。1994年,东阳在寀卢村建立了市级“农机化规模服务示范区”,建立了由时任市长楼国华任组长的农机化领导小组,驻村进行实地调研。

“每亩田撒多少种子合适、除草剂用多少剂量……专家组为我们的农田管理摸索建立了一套标准的现代化体系。”卢楷文说,1994年,寀卢村19户农户进行了早稻撒直播轻型栽培技术试点,平均亩产达477公斤。1995年,全村400多户农民的819亩承包田,都采用撒直播种上了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15公斤。1996年,东阳市委市政府下文在全市21个平原乡镇推广“寀卢做法”,全市6400多亩采用撒直播栽培的早稻,再一次获得丰收。据13个乡镇调查表明,普遍增产25%以上。

同时,东阳市第一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寀卢村农副业发展服务公司正式诞生。公司在选种、催芽、撒直播、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并购置了大型农机具如联合收割机、点播机、大型机动喷雾器、开沟机等为农民提供服务。

1995年,寀卢“农机化规模服务示范区”被列入全省首批7个农机化规模服务试点之一,逐步形成了农机+农艺+社会化服务的“寀卢经验”,并于1997年在全省推广。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座谈会上指出,“东阳寀卢的做法在沿海发达地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寀卢经验”得到了总理点赞。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