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残疾夫妇引领乡村振兴

日期: 2018-08-08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作者:湖北省农机局 萧涢

7月30日,湖北省南漳县农机化办南漳县电视台对果道友残疾夫妇不惧家庭基础薄弱,依靠农机耕出来的幸福很感兴趣,以残疾夫妇引领乡村振兴为题进行了采访报道。

今年已有52岁的果道友,出生在南漳县高寒山区薛坪镇韩家山村,因在一次锯木中操作失误,导致左手指残疾。是通过好心人牵线搭桥,在90年代与周双莲结为夫妻的,现居住在南漳县清河管理区一分场。也是命运弄人,周双莲双腿在儿时因坠入火中烧伤严重,落下终身残疾。她左腿膝盖以下被烧得全无,右腿膝盖以下也烧得没留下多少肢体,且失了知觉。因为残疾,她所有行走动作,只能依助两只大腿在地上瞒珊擦行,做起家务和农活更是十分艰难。

独立成家后,残疾夫妇俩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而不同平常地就是他俩残缺的外表下有一颗坚韧的信念——没有我们办不到的事情。对于依靠劳力才能种田的旧模式,小俩口为了能养家糊口,真是吃尽了苦头,熬了不少夜,受了不少累,流了不少泪,背了不少债。果道友也经历过四处打工,但效果不佳。有一次到上海打工,去了几天没有找到工作,又没有多的钱维持生活,结果是连坐车带走路,走了18天才走回到自己的家。直到农机耕作大面积推行,才开始改变他们俩的生活。

最开始,果道友请别人家的机械耕田、收割,妻子再也不用跪着在农田里做活了。农机作业效率高了,劳动强度低了,家庭经济条件逐渐改善了,幸福悄悄地钻进了他们的小家庭。

2011年,果道友一家真正与农机结缘。当时,他家种植面积由最初的8亩增加到流转的60多亩,他凑了1万元多元现金,借了一些债务,一台554型拖拉机正式落户他家。农机的入户,改变了他家的境遇。妻子只用在家做些家务,农田的活儿果道友一个人就做了。耕作土地、拉运粮食,省力多了,效率也高多了。收割和插秧再请别人机械作业,总帐也算得过来。近几年来,经过一家人埋头苦干,种好流转农田,家庭经济收入逐年增长。盖起了新房、农机库房,并投资23万多元添置了实用大中型农机7台套,农田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137亩,机械耕地、种植、管理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还购置了1台秸杆打捆机,不仅把自家农田的秸杆打捆离地,变废为宝,还给周边农户打捆,增加经济收入,家庭经济环境大为改观,2017年他家农田种植纯收入已经达到63000多元。据果道友介绍,儿子果才峰听话能干,很少让我们操心,读书毕业后就在外务工,每年能挣40000多元,每值农忙时节便返乡回家,帮忙干些农活。果道友回想起自家的变迁,感慨地说:“我们身残,但不能为社会找麻烦。我家3口能有今天的幸福,完全是靠农机耕出来的”。

据该县清河管理区党委副书记、主任刘华明介绍,果道友是全区农机大户中比较典型的一户,从运用农机中找到幸福的人还很多。近几年,全区借力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等农机惠农政策,优化了全区农机装备结构,壮大了农机装备实力,强化了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与体系建设。到2017年底,全区已拥有农机1386台(套),建成秸杆收储基地1个、秸杆加工有机肥企业1个,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共71个,流转土地4462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28万元,比2012年增长54.8%。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