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7月11—12日,我们一行3人赴黄冈市开展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进展情况督导。总体上看,黄冈市深松整地作业进度较好,但也存在进度不平衡等问题,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协调进度,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一、主要情况
黄冈市2018年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任务面积为13万亩,划分为9个试点县(市、区)完成,分别为武穴市2万亩、英山县0.5万亩、黄梅县3万亩、麻城市1万亩、团风县1万亩、红安县1万亩、浠水县3万亩、蕲春县1万亩、罗田县0.5万亩。
目前,9个试点县(市、区)共完成深松作业面积57795亩,其中审核通过面积53902亩,完成率为44.46%,全市共投入深松机具126台,承担全年深松作业任务的农机合作社为34家。团风、武穴、红安、黄梅等4个县(市、区)完成情况较好,作业面积已经过半。蕲春县进度较为滞后,目前还处于作业主体招标阶段。麻城、团风、浠水三地为单一作业主体,全年作业任务均由一家农机合作社完成,其他试点县(市、区)作业任务由多家农机合作社承担。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政策,落实任务。9个县(市、区)都以当地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全年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将深松作业任务按照要求落实到乡(镇)、分解到村组、细化到农户和地块,层层落实责任,传导压力。浠水县农机局从当地政府下拨的5万元农机工作奖励资金中,专门划出1万元用于奖励深松作业进度较快的机手。
(二)因地制宜,惠民利农。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土壤性质、气候环境以及种植习惯,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深松作业模式。黄冈地处大别山区,土地崎岖,开展深松作业难度较大,作业成本较高。因此,9个试点县(市、区)大部分农机合作社均采用深松+旋耕的作业模式,向农民适当收取20元左右的旋耕费用,做到深松旋耕一步到位,受到了农户的欢迎。
(三)北斗助力,全程监测。9个县(市、区)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的核定均以北斗深松监测平台数据为准,所有深松机具和拖拉机全部安装了监测设备。在日常作业过程中,因地制宜做好农机深松作业实时监控设备的选型工作,积极开展选型试验,选择价格合理、质量过硬、售后服务到位的产品。在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数据管理等重要环节,各地农机主管部门积极与相关企业沟通联系,安排专人进行跟踪管理。
(四)明确主体,严格程序。9个县(市、区)都将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也就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明确为作业主体,注重发挥农机合作社在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工作中的能动性和主体性。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承担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任务的农机合作社。其中,红安县农机局通过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沟通,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优先确立2017年承担作业任务的农机合作社为2018年的作业主体。虽然各地在确立作业主体的具体操作方式各不相同,但都保证了当地建设规模较大、作业能力较强、社会信誉较高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进入农机深松作业范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北斗深松监测系统稳定性有待提高。部分地方尤其是偏远山区作业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能力较弱,平台数据迟报、漏报等问题时有发生。另外,部分北斗监测设备老化严重,在作业过程中容易损坏,且难以得到生产厂家及时有效的维修保养服务,严重影响作业进度。
二是山区作业成本较高。由于山区丘陵地区作业田块普遍较小,且地形崎岖,单个作业田块相距较远,作业成本较平原地区高。同时,今年我省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标准从前两年的40元/亩调整为30元/亩,作业补助标准的下调,减少了各地承担深松作业任务的农机合作社的作业盈利,对农机合作社的作业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三是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作业主体过程繁琐。如蕲春县按照要求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作业主体,但由于程序操作的问题,该县农机局从发布招标公告到最后确定作业主体,耗时2个多月,至今尚未完全确定作业主体,对下半年作业造成了较大压力。
四、相关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政企长效沟通协调机制。深松试点县(市、区)农机部门应该加强与北斗深松监测设备企业的日常沟通协调力度,及时反馈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企业方面也应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关注各地设备运行情况,为深松作业主体、农机监管部门以及广大农机手提供有效及时的技术支持。
二是进一步加强适宜深松作业区域的调查摸底。农机部门要组织专人实地调查,摸清本地区适宜深松面积,按照三年深松一遍的原则,确定好当年农机深松作业任务。在深松区域划分过程中应尽量选择那些地形较为平坦、作业距离较近、网络信号较好的田块。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应用农机深松作业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分散的作业田块集中连片,进一步降低作业成本。
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当地财政部门的沟通协商。在严格相关操作程序的基础上,尽量简化政府购买服务过程,按照当地财政部门的要求,积极采取适宜本地实际的方式确定作业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