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一体两翼”模式初显成效

日期: 2018-02-24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江苏省溧阳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依托农机合作社,出政策,补短板,强示范,抓融合,强人才,“一体两翼”(以农机合作社为实施主体,以农机化技术和装备为支撑)模式初显成效。全市目前已有农机合作社268家(其中粮食生产六大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农机合作社90家),农机合作社成员2.9万人,占全市农村种植劳动力的50.78%。农机合作社拥有粮食生产大型农机具8719台套,占全市粮食生产大型农机具的74.1%以上;流转经营面积34.57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62.85%;作业服务覆盖面积76.86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85.4%。该市今年新增70马力以上拖拉机96台、乘座式速插秧机60台、三麦播种机55台、高地隙喷杆喷雾植保机17台、大马力联合收割机175台、粮食烘干机125台、秸秆还田机391台套。粮食生产六大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为耕整99%、机插90%三麦机播80%、机植保91%、机收99%(其中自给率65%)、产地烘干80%、秸秆还田72%。

一是扶持政策力度大。下发《溧阳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新购联合收割机作业奖补的通知》(溧政办发〔2017〕61号),两年内溧阳市财政计划安排3000万元,用于新购大马力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作业补贴;安排880万元用于秸秆机械化还田补助;安排500万元用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考核评优,两年该市共预算投入财政资金4380万元。同时整合各类农业项目扶持资金,侧重向粮食全程机械化实施主体农机合作社倾斜,其中《溧阳市2016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申请指南的通知》中,上级财政资金1200万元,用于扶持农机合作社修建粮食储仓及机库、硬地机械化育秧设施装备建设等,各镇级财政投入也近1000万元。

二是典型示范带动强。采取合作社和合作社合作,村与村联合,镇与镇互通,集中农机优势物质装备,开展以农机合作社为创建主体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千亩核心区、万亩示范片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示范区的建设交流和观摩,取得明显成效,镇纷纷效仿和借鉴基础条件好的地区,由点及面,由简到难的推进模式。社渚、南渡、昆仑街道和上黄镇首批通过示范镇考评,建成千亩核心示范区6个、万亩示范片4个、社会化农机维修点11个,正在建设的示范镇7个、千亩示范区9个,示范片8个。目前,千亩核心方已辐射到全市所有镇区,机械化水平区域不平衡和薄弱环节的短板得到了明显补足,带动了全市粮食全程机械化水平整体的提升。

三是机艺融合创新多。一是微喷灌集中育供秧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和推广。微喷灌育秧应用面积达4200亩,应用率达90%,其中5亩以上农机合作社水稻集中育供秧中心103个,集中育供秧面积达到1861亩,占全市总秧田面积的40%。育秧水平和秧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育秧喷灌技术由原来的直立式喷头喷灌改为直接卧式微喷,肥水管理更方便科学。二是稻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小麦机播技术应用面积大幅度增加,小麦机条播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是人才保障抓得实。紧扣农机合作社的人才培育,通过进园入社开设培训班、技术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多重形式,培养农机合作社人才,为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储备人才。全市现有本科以上学历、30周岁以下的“机二代”农机合作社带头人4名;2017年,通过农机部门的培训,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入选溧阳市“天目湖英才榜”候选人5名、入选“农业行业优秀人才”候选人14名、入选“乡土专家”6名、入选农机维修行业“高技能突出贡献奖”候选人1名;近年来,在农机合作社社员中,培育了各类农机驾驶操作人员8000余人,农机维修工750余人,其中农机维修技师28名,合作社带头人轮训20000人次,农机合作社已经成为全市农机人才的资源库和孵化基地。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