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阿克苏地区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重要举措,着力主攻短板及薄弱环节,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强力推动绿色节约型技术、机具应用,加快推进农机现代化发展。
一是重点解决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瓶颈问题,推进农机化全面全程发展。在粮食生产方面,引进林间小麦1-1.6米窄副收获机具20台,攻克小麦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和插秧技术,水稻机插秧水平达到35%;推广玉米籽粒收获机具15台,玉米全程机械水平达到65%;在棉花生产方面,推广以高效节水、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精量播种、机械化残膜回收、高效喷施植保、棉花秸秆回收和机械化采收全程机械化组装配套技术,棉花机采播种面积75.31万亩,机收突破40万亩,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4.1%,实现了棉花生产的历史性突破;在林业及畜牧生产,重点在林果业开沟施肥、修剪整枝、挖坑移栽、畜牧饲草料加工调制、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使地区林果业机械化水平达43.8%,畜牧机械化水平达46.8%。
二是重点提高农机惠农政策补贴水平,增强农机装备能力,加强农民“借机致富”步伐。通过建立完善“乡镇主体、县市配合”的工作责任机制,简化工作程序,推行补贴窗口前移的创新措施,采取先购后补的操作方式,对地区重点推广的收获机械、林果机械,畜牧机械机械及特色作物机械实施敞开补贴、应补尽补,强化对购置机具数量多的个人及合作社实施动态监控,按10%的比例对已受益对象进行电话抽查。截止目前,全地区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3亿元,实施进度达70.6%,占全疆已实施资金5亿元的32.6%,占南疆五地州已实施资金3亿元的54.34%,补贴实施进度位居全疆首位,补贴各类农机具1.2万台,受益户达8000余户。
三是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建设,适度开展农机化规模经营。结合地区,实际积极探索适宜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新思路的措施,提出了六种可复制操作的合作社创办模式,积极推动合作社服务方式的市场化、规模化及标准化,引导合作社大力开展订单服务、承包服务、跨区作业、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等多种服务。同时继续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创建活动,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2017年,地区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26家,较上年增加200%,入社社员达到2400人,农业机械原值3400万元,总收入达到800万元,利润510万元,社员人均收入1.6万元,认定地区级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4家。在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系统中注册登记的阿克苏地区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80家。
四是重点开展农业绿色增产行动。大力推广深松整地、秸秆综合利用及残膜机械化回收等绿色增产农机化技术,通过提升深松作业装备监测水平,引进4家国内知名监测企业及设备,不断强化农机深松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手段,期间召开深松作业技术现场培训会5场次,目前全地区共有安装深松监测仪的深松机114台,实现了机械化深松作业质量的远程监控管理,全年实施农机深松作业面积59.1万亩,落实补助资金1773万元。
五是重点推进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促进农业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结合粮棉高产开发综合机械化技术、农业节本增效工程技术、地膜机械化回收技术、综合节水机械化技术、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和节本增效示范县(市)项目建设等,使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节本增效明显的农机化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据统计实施农机深松整地技术,为农民节省30%的机械整地成本;示范推广棉花机采棉种植模式、自动驾驶及精量播种、精准对行施肥和棉花机采等棉花全程机械作业新技术,每亩节种2.5公斤/亩、节肥30%、节人工85%、约增产增效达256元;推广残膜机械化回收技术,有效减少残膜对土壤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可实现棉花增产10%;推广林果开沟施肥技术,每亩增产增收10%以上,经预算统计实施农机化新技术初步实现地区农村年人均28元。同时地区农机经营的效益进一步增长,全地区农机经营总收入达11.9亿元,较2012年的10.8亿元增长了11%,农机经营纯收入达3.9亿元。
六是重点推进农机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抓好农机安全源头管控工作,严格落实联合执法、田检路查、隐患排查等各项有效管控措施,进一步提升地区农机“三率”水平,农机检验率和驾驶员持证率分别达到93.4%和96%。全面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累计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591次,联合执法182次,检查农业机械17622台,排查并整治各类隐患2075项,停业整顿8家,行政处罚32.12万元。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活动,大力营造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环境和氛围,争取将阿克苏市创建成为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市)、阿瓦提县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加大农机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无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农机死亡人数控制在自治区及地区指标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