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大领域 强化一个支撑——从农业机器人技术交流会看智能农机发展

日期: 2025-11-04  来源: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信息中心 张英娇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与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联合组织的农业机器人技术交流会在武汉举办,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交流活动,更是一次农业机器人发展的“定向”与“聚力”。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农业机器人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其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要进一步推动农业机器人发展,应重点关注大田生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这几个重点领域,并强化技术体系支撑,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科技助力。

在大田种植领域,机器人正在加速创新发展,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上海交通大学刘成良教授将智能农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归纳为“眼—脑—手—脚”协同系统,并展示了多项落地成果。搭载国产AI控制器的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已能自主完成耕、种、管、收全流程作业;水田除草机器人通过“北斗+视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除草率达到90%,每小时作业面积大于5亩;无人驾驶水稻穴直播机的跟踪误差小于2.5厘米。这些成果标志着大田机器人在精准导航、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应用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然而,芯片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仍是亟待进一步突破的瓶颈。

在设施农业领域,机器人正向多样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专业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陈立平研究员介绍,番茄串收机器人每小时可采收400串,采收率超80%;全自动草莓采摘机器人采用“劈叉式”混联机械臂和“刚柔耦合吞咽折断式采摘手”,损伤率可以控制在3%左右;多臂授粉机器人通过模拟自然风,授粉座果率可以达到98%,展现出机器人惊人的精细化作业能力。但是,面对复杂、非结构化作业环境,需要攻克的感知、协同等技术瓶颈仍然不少。未来,设施机器人将向“一机多用、多机协同”方向发展,以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在养殖与农产品加工领域,机器人正向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从“巡检员”升级为“作业能手”。福州木鸡郎公司的蛋鸡巡检机器人能精准识别并抓取死鸡与异常鸡,有效降低人工巡检用工和劳动强度。中国农业科学院熊本海研究员展示的饲喂机器人系统,能实现“一日一配方”精准投喂,全程节省豆粕23%以上。江苏大学邹小波副校长团队研发的果蔬智能检测与分级机器人,每秒检测速度高达5—15个果蔬,精度可达±1克。这些创新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也表明,农业机器人的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实际需求牵引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加快标准与检测体系建设也已成为行业共识。在农业机器人从“样品”走向“产品”的过程中,标准与检测体系亟待加速完善。北京农林科学院梅鹤波研究员指出,推动农业机器人发展,应系统性构建覆盖“零部件、集成系统、整机”的检测与鉴定认证技术体系。具体而言,要聚焦智能化、安全与可靠性等参数体系,集中突破农业机器人检测技术、标准、专用检测装备与软件等瓶颈,为农业机器人的质量评价与产业落地提供坚实支撑。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俊宁教授强调,ISO等国际组织已构建智能农机产业的应用标准架构,但狭义上农业机器人方面的标准仍属空白。为规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加快构建涵盖方法标准、基本指标标准、各领域应用标准的三维标准体系框架,并制定术语、分类等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产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农业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农机装备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智能农机正经历从“单机智能”到“群体智能”的跨越,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若能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完善标准与检测体系建设,在核心部件自主化、复杂场景适应性、成本控制上持续发力,分环节、分场景推进农业机器人研发、熟化与应用,将有助于智能农机更好地扎根田间地头,为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更强劲的智能动力。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