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农业“芯片” 端牢中国饭碗

创新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权益分享,我国四大作物育种联合攻关成效显著

日期: 2025-05-28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祎祎

 

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组一众专家在试验基地查看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系)长势情况。 资料图


  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随着居民食物消费不断升级,稳步提高粮食产能,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种业创新是基础。

  2022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种业振兴行动总体部署,农业农村部组织制定《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总体方案》,紧紧围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强化部省联动、分工协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为依托,深入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工作。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启动以来,四大粮食作物攻关组创新联合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加快选育一批高产高效、绿色优质、宜机宜饲、专用特用的新品种,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了坚实种源支撑,用中国种子筑牢了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

 
制度发力 整合优质资源促进突破性品种推陈出新
  
  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关键在于“联合”。要想凝聚行业力量,整合优势资源精诚合作,需要落在科学高效的攻关机制上。
  一直以来,育种结果需要表型的验证,快速和准确的鉴定平台必不可少。但平台建设与运营成本、技术要求较高。为集中优势资源,提升育种效率,育种联合攻关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完善育种公益平台建设。
  以国家水稻育种攻关组为例,攻关组由国内16家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水稻种业企业和20余家优势科研教学单位,积聚了领域内的大部分科研优势力量。
  “为实现目标品种快速选育和改良,我们集合优势科研院所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生物技术平台能力,构建了服务于联合组成员单位的北方粳稻耐寒性、稻瘟病抗性鉴定平台,褐飞虱病毒病抗性鉴定平台,南方籼稻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鉴定平台,南方籼稻耐高温性鉴定平台,重金属镉积累、氮磷养分利用效率筛选鉴定平台、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服务平台等等。”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福平介绍,2024年,水稻攻关组针对60个特色性状,共鉴定完成育种材料69740份,筛选优质种质8605份,创制挖掘新种质740份,为突破性品种选育奠定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凭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2024年,小麦攻关组共鉴定完成材料32952份次,其中特色性状材料449个,筛选出绿色优质种质1064份,创制新型优质种质184份,成员单位间通过签订协议共享材料1万余份;玉米攻关组规模化精准鉴定评价种质2016份,筛选出抗旱性达极强以上的种质71份,耐低氮能力达极强的种质11份,茎腐病达高抗的种质30份,穗腐病达抗级种质11份;大豆攻关组筛选出Hobbit87、合农118、黑科87等一批耐密植、高油、抗病的种质资源,单位间分享利用优异种质材料360次……通过统筹优势资源,共性平台建设,各大攻关组筛选鉴定出一批高产优质绿色种质资源。
  推动资源共享,更要权益分享。鼓励成员单位间育种材料、技术方法充分交流分享,育种创新活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近年来,国家玉米、水稻、小麦、大豆育种联合攻关组签订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实施承诺书,在行业范围内率先试运行EDV制度。方福平表示,目前水稻攻关组全部36家成员单位已经完成协议签署,制度的实施不但激励了育种原始创新,还有望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的问题。

面向生产 品种选育推广突出绿色优质两大目标
  
  一直以来,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难题,是种业创新的难点和痛点。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开展以来,面向生产实际,各有关部门集聚优质种质资源和科研创新力量,加快筛选出一批高产稳产、绿色优质品种,并加快产业急需品种的示范推广。
  我国水稻育种水平居世界前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有高产、优质、抗生物与非生物逆境、适宜轻简化种植的突破性种质和品种相对较少。
  方福平表示,聚焦绿色优质转型升级,水稻育种联合攻关组在东北稻区、长江中下游粳稻区、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区等产区加快培育适宜轻简化、再生型生产的优质、安全、高效水稻新品种,在重视产量的同时主攻优质、抗性,并关注适合全程机械化栽培等特性。培育了扬籼优4278、飓两优6号等抗稻瘟病、抗稻飞虱水稻新品种。2024年通过鉴评推介优质粳稻和籼稻品种30个,使我国水稻品种优质化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几年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生产条件愈加苛刻,茎腐病、斑病、高温伏旱雨涝等生物与非生物灾害频发,严重困扰着玉米生产的发展。”国家玉米育种联合攻关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介绍。
  为应对玉米实际生产中的诸多挑战,其团队筛选高产耐密种质,与具有良好抗逆性与适应性的本土骨干系进行融合,培育出绿色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中玉303玉米新品种。通过与隆平高科的密切合作,集成良种良法配套,加速了育种成果推广应用。2024年,中玉303推广面积达到600万亩左右。中玉303的品种创新与广泛应用,成为从种质资源发掘、创新到新品种培育及科企合作密切结合的成功范例。
  针对小麦主产区需求,小麦攻关单位选育了一批抗赤霉病、抗旱节水、优质专用、氮磷养分高效等特性的绿色优质品种。扬麦33、扬麦53、中科166、皖宿1232等多个具有赤霉病抗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结合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为控制生产上的赤霉病危害做出了积极贡献。华北麦区选育推广衡麦29、石麦22、冀麦418、沧麦6002等一批节水品种,配套节水栽培措施,在足墒播种、春浇1水条件下,实现了亩产千斤以上。高产高效小麦品种郑麦1860年推广面积1137万亩,成为全国第二、黄淮海区域南片第一大品种。
  在四大作物国家联合育种攻关不断推进下,随着一系列代表性新品种的选育推广,解决了部分粮食主产区生产上的燃眉之急,为保障我国口粮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种”带产 撬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开展育种攻关,培育突破性品种,最终要为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服务。
  近年来,为加快推动我国水稻产业全面实现优质化、品牌化发展,水稻攻关组已举办六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向社会公开推介了更香优糖丝、中科发早粳1号等一批高产抗逆、食味品质突出的水稻品种。活动在全国范围产生极大示范带动效应,有效引领了我国水稻优质化发展方向。
  在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工作带动下,产业链各方主体合力推动了水稻生产的优质优价,实现了农民收益与企业利益的双赢。湖北江陵对优质食味稻加价10%~15%收购,南粳9108在江苏泰州收购价比当地普通稻提高0.2~0.4元每公斤。沪软1212已被上海多家稻米品牌选作优质食味稻开发专用品种,大米售价每公斤8~30元……通过优质品种带动,各地纷纷打造优质米品牌,带动了从品种到产品及整个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优质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秘书长、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孙果忠认为,在注重种业创新的同时,还需面向产业需求,要加强一二三产融合,推进“种、粮、加、服”一体化。要突出优势产区,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进一步推进小麦种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提及我国大豆下一时期的育种攻关方向,大豆攻关组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大豆品种主要选育方向重点是产量突破,同时兼顾油分和蛋白质含量,重点对产量、品质、抗性、营养高效等多性状协同改良。”
  近年来,大豆攻关组瞄准产业急需确定育种方向,选育了一批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2024年,共培育高产大豆新品种91个,铁豆124、牡豆69、吉育261等大豆品种油分含量超22%、蛋白超38%、增产超10%,适宜种植区域覆盖我国主要大豆主产区。据统计,由攻关单位培育的大豆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60%以上。其中,高油高产大豆品种的培育实现了油分和产量协同提升,将为国内大豆压榨加工企业稳定提供优质原料,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