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跨区作业,仍是国内最有价值的市场!

日期: 2019-07-15  来源:《农机新观察》  作者:仇半农

 

在中国,乃至全球,没有一个单一的市场,有中国跨区作业市场规模和体量,也没有一个市场,像跨区作业市场对农机的农机化发展、用户的购买决策、厂家的战略规模,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中国的农机,不能不研究跨区作业,抓住了跨区作业市场,在很多情况下就取得了一半的胜利。

一、年年被唱衰,每年都争气!

据农业农村部的信息,2019年“三夏”全国将有1630万台农业机械投入小麦、油菜等作物抢收、秸秆处理、烘干作业,以及玉米、水稻、花生等作物抢种作业,其中联合收割机64万台,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27万台。预计今年夏收夏种机械化水平将持续提高,参加跨区作业的大喂入量收割机占比将超过60%,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率、玉米机播率将分别达到96%、90%以上。

在全世界范围,在人类史上,中国式的“三夏”跨区作业可以说是壮举,在短短的三、四个月内,几千万人和数十万台大型机器的大迁徙,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战争会调动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并且这些人和机器的流动,都完全是自发、自愿的,虽然是发生在很落后的农业领域,但却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的思想。

关于跨区作业,近几年一直有人在唱衰,说是随着地方机器保有量增多,跨区作业必将走向衰亡,当然这些人说的并非空穴来风,从表面看的确如此,从下图笔者整理的数据可以看出来,从2005年开始,参加“三夏”作业联合收获机在不断的增多,而参与跨区作业在不断的减少,从表面数据看,跨区作业的市场空间正在变窄,商业价值也在缩水。

image.png

但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认为,应该用结构化的思维,来分析中国式的跨区作业市场:

首先,要看看参与跨区作业机器本身的变化,对于联合收获机就是喂入量变化,喂入量越大工作效率越高,从下图可以看出来,2005年,国内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主流机型是“新疆2”,也就是2公斤喂入量的机型,履带式联合收获机是1公斤以下占主导。但进入2013年,5公斤小麦机成为抢手货,履带机2.5公斤成为跨区作业的主力机型,进入2019年,已经是完全不同情况,联合收获机迭代升级的速度在加快,轮式机9公斤是企业竞争的焦点,履带机则是6公斤机型,星光农机、中联重机为了避开和沃得在5公斤机器上的劣势,采取“以大打小”的策略,主推6公斤和7公斤。

image.png

从这个角度讲,2019年参加跨区作业的9公斤、6公斤喂入量的27万台联合收获机,在动力总量和工作效能总量上不会比2015年6公斤、4公斤喂入量的33万台联合收获机少,所以笔者认为国内跨区作业市场并没有衰落,巨大的商业价值仍旧存在。

从跨区作业的距离看,也需要从结构化的思维进行分析,2015年前的跨区作业,主要是从南到北的长途奔袭,但近几年,的确是长途、中距离、短途三种跨区能合理的搭配,有经验的老机手、大型合作社、大型作业组织,越来越专业化、组织化,他们采取订单作业的形式,更喜欢长途作业,而个体散户和经验不足的机手,则更愿意中短距离作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跨区作业市场结构,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合理,越来越有组织化,这是市场的进步。

当然,跨区作业的外延和内涵,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不是单纯的收小麦这么简单,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内容!

二、早非“吴下阿蒙”!跨区作业的外延和内涵。

关于国内的跨区作业,让笔者想起了“吴下阿蒙”的典故,与三国名将吕蒙一样,国内的跨区作业市场变化之大之深之广,让笔者也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感觉,主要原因是,跨区作业的外延和内涵,已有巨大的变化。2019年的跨区作业和1989年山西阳泉县三个农民兄弟开启跨区作业征程的内容,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从作业对象看。1989年从山西开始的跨区作业,在近十年的时间,主要是北方地区的小麦跨区机收,之后在2005年左右水稻全国性的跨区机收开始,后来超越了小麦跨区机收的市场总规模,2010年左右玉米跨区作业开始升温,2015年开始青贮收获、秸秆打捆形成了区域性的跨区作业市场,2016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的植保飞防跨区作业成为趋势,并在新疆、中原地区形成了固定的作业市场,另外,在宁夏、内蒙、山西、陕西等交界的地区,还形成了中长距离的深松、深翻整地跨区作业市场。

当然还有花生、马铃薯、油菜等作物的区域性跨区作业,整体看,国内跨区作业的对象丰富多样化,早已超越了小麦的范畴了。

从作业区域看。最值得肯定的是跨越国界的机械化作业,比如东北的机手到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蒙古作业,南方地区的机手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接壤的国家作业,这是一种趋势,但并非主流,而值得关注的其实是国内跨区作业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延伸和延长,比如购买履带式稻麦联合收获机的机手,每年4月20日左右从四川凉山州、攀枝花地区出发,一路到成都平原,出川后到汉中地区、关中平原、中原地区、华东地区,然后转战东北、内蒙,从4月底可以作业到10月底,很多老机手年初购买新机器,经过大半年作业之后,在东北、内蒙作业季节结束后在当地就地卖掉旧机器,第二年再提一台效率更高的新机器接着干。

从作业环节看。大多数人印象中跨区作业就是收小麦、玉米、水稻,也就是收获环节的作业,但现在已经在向全程化、一条龙服务转变,比如今年河南地区,机手收完小麦之后就有拖拉机犁地,土地准备好之后,紧接着夏玉米就直接播种上了,用免耕播种的地区,前面的联合收获机在收,后面的播种机已经将玉米种子种到麦田里了,在过去要相隔很长时间的作业,现在由一个作业队在一天内就可以完成,所以跨区作业正在向专业化、一条龙服务转变。

从作业机器看。参加跨区作业的机器里,最值得关注的是植保无人飞机,每年打脱叶剂的季节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飞手带着自己的飞机聚集到南、北疆,有的是有组织的,可能有数百台飞机,有的是跑单帮的,此外,在河南每年小麦统防统治也有近千台植保无人飞机参加跨区作业。

从作业规模看。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18年国内农机作业服务市场规模超过了5000亿元,而当年农机工业总产值只有2800亿元左右,也就是国内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已经超越了农机制造产业,在5000亿元里至少有25%属于跨区作业的收入,随着跨区作业的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这个市场的规模仍会不断地增加。

三、规模化农业、非规模化生产都需要规模化服务!

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巡视员冀名峰认为:土地流转下的规模种植经营并不能解决当下谁来种地的难题,它排斥了小农户经营,我们要帮助小农户种好地,而不是替代小农户种好地,发展和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走土地生产托管之路势在必行,实现农业生产的服务规模化,而不是通过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

近几年,通过流转土地,而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和经营公司,许多并没有实现规模经济,相反很多人亏损,甚至弃田跑路,事实证明,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粮食等低附加值农产品不合算,如果都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成本高风险高,还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冀名峰认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够破解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困境,农服组织集聚了农业生产资料、资源、技术、资本、管理等现代农业要素,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的深度发展,具备组织化和规模化的可能。

实现农业的服务规模化,就是种植环节在分散的情况下,把服务环节规模化,农业可以在不流转土地,避免增加流转费用的情况下,取得农业规模化的收益。

以上花大篇幅介绍服务规模化,一是强调农业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想强调跨区服务正是服务规模化的具体体现,并且在国内唯有有组织的跨区作业,才能实现服务的规模化,不管是长途跨区作业,抑或是中短途的跨区作业,既可以解决大规模种植对高效率农机的需求,也可以解决中规模种植户、散户对季节性使用农机的需求。

四、符合去中心化、共享经济的特征,是最有活力的商业模式!

一种事物的存在,一定有其背后底层逻辑,或契合某种社会潮流或趋势。

国内的农机跨区作业,笔者认为,至少契合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和共享经济的特性。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而这种连接是立体的,是全方位、全时空的。互联网连接与传统意义上的连接,最大的不同,是打破了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传统的单一中心模式。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全面扁平化,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点、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的全球网络化。其革命性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传播的单一中心模式。没有中心,其本质就是,人人都是中心!

中国式的跨区作业非常契合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征,每年有几十万台,数万个作业组织与个人。但这些组织都是自发自愿地参与跨区作业,他们之间没有统一组织、没有行政命令,是完全基于用户需求的不自觉一致性活动。有作业需求,则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汇集起来,作业结束之后,则又如潮水般退却。一切经济而高效,并且最具成长性和活力。

同时,中国式的跨区作业,也有典型的共享经济属性。未来学家凯文凯利说:现在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么重要,而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

农机是季节性产品,单一产品价值大,使用频率低,收回成本高,并且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所以最适合共享。事实上,中国式的跨区作业,是最典型的共享经济,并且是迄今为止,在国内是最大规模的共享经济,国内千千万万种植户,数十亿亩的作物,绝大多数生产环节,完全不需要自己购买机器,通过跨区作业的机器调度,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说农机共享经济的时候,事实上共享经济已经在我们身边存在了几十年,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

共享经济和去中心化,契合信息化社会的技术和人文潮流,目前是最具活力的商业模式,既然农机的跨区作业具有这种特性,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的合理性和活力。

五、跨区作业市场,仍是最大的农机市场,得跨区者得天下!

通过以上的长篇大论,笔者无非是想告诉大家,国内的农机跨区作业市场具有无与伦比的商业价值,作为一种农机的交易市场,其商业价值不可估量,并且其市场规模仍在扩大,市场潜力无限。

对于适合跨区作业的农机,以及农机具产品,得跨区作业市场者得天下。如果没重视这个市场,或在这个市场里没有竞争优势,就基本上没有存在的价值。在这里只举一例来说明。

国内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年需求量在3.5-6.5万台之间,其中每年销售的80%新机器,是用于跨区作业。在2016年前,日本久保田、洋马公司雄霸跨区作业市场。在巅峰期,每年25万台的跨区收获机,有95%是久保田和洋马的机器,国产机器几乎难以容身。对于这块肥肉,国产品牌并非不眼馋,但由于产品上没有竞争优势,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久保田吃肉。

但是,改变发生在江苏沃得,随着国内农业规模化发展,久保田机器的效率,开始显得不适应,沃得准确地找到对手的软肋,快速推出效率更高、性价比更占优势的机器,这种机器以喂入量大和收获效率高,得到用户的认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成功地超越了久保田和洋马,并以压倒性优势,成为跨区作业中的主力军。2019年的跨区作业市场,沃得机器占有率明显超过久保田。由于在跨区作业市场中的优异表现,沃得品牌影响力开始广泛渗透,并进而影响到非跨区用户的购买。从2017年开始,沃得成为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的销量冠军。

沃得并非个案,在国内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棉花联合收获机等行业内,凡是在跨区作业市场中,占有优势的品牌,无一例外都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

结束

所以,得跨区市场得天下之话当不假。企业需要用战略眼光,看待跨区作业市场也不是没有道理。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