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省建设

日期: 2018-03-16  来源:摘自吉林省县域网

  2017年,是吉林省农机化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我省紧紧围绕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省建设”,着力推进农机化工作。

  创新驱动,为加快农机化发展再添新动力

  实行“普惠、敞开”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全省实施“自主购机、敞开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普惠、敞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操作方式。一是“普惠”。实行“五个全覆盖”:(1)补贴对象全覆盖。本省补贴对象购置农机均享受补贴。(2)主要作物全覆盖。2017年新将马铃薯、花生、大豆生产机械纳入补贴范围。至此,在部确定的九大全程机械化作物中,除棉花、油菜、甘蔗等三个作物没有种植面积外,其他六大农作物主要机具均纳入补贴。(3)绿色机械全覆盖。对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秸秆处理、高效植保、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绿色机械均纳入补贴范围。(4)薄弱地区突出环节全覆盖。适应丘陵和山区、半山区农机化发展要求,对适用机具全面实施补贴。(5)对上述四方面,均实行普惠补贴,确保政策落到实处。二是“敞开”。对农户购置3台以上、合作社购置5台以上的,购置机具数量与种植规模、生产需要、资金能力“三项要求”相适应的,满足购置需求,中央资金不足部分,省级财政资金兜底,确保“普惠、敞开”政策有效实施。

  实施“补短板、促全程”的政策措施。一是补短板。省里以项目建设方式,对免耕播种机、籽粒直脱联合收获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烘干机、秸秆捡拾处理机,在享受中央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安排资金按照中央补贴资金数额给予1∶1.5累加补贴,单机最高补贴不超过80%,着力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二是促全程。将农机补贴重点向生产需要、农民急需、全程要求、先进适用机械倾斜,向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聚焦,缩减低值、低端产品品目,增加绿色、高效、高性能产品品目,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升级换代,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全程拓展。三是推全局。省财政每年安排2.8亿农机化专项资金,按照全省粮食主产县全面推进、非粮食主产县重点产粮乡镇全面跟进的发展布局,采取省级主导、市级推进、县级主体、部门组织实施的方式,以重点突破、项目带动、目标管理、整体推进为措施,全面推进全程机械化整省建设。

  实施“机械化驱动、新型主体带动”的推进机制。在全省组织开展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按照形成既符合现代农业和全程机械化发展要求,又体现科学配置和效益优化的建设原则,采取农机装备建设和机具库建设,双项共建;农机装备高标准、规范化、全程配套;耕、种、收、管、秸秆处理、烘干机具全链条配置的建设方式;以机械化,促进规模化、引领现代化、提升组织化、发展市场化,打造以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

  创新“农机农艺融合、典型示范引领”的发展模式。按照建设机械化耕作田、全程机械化作业田、农机农艺融合科技田、绿色生态耕作田、标准化生产田和农事休闲体验田的“六田建设”发展规划,在全省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探索农机化推进粮食生产新模式。

  实施“绿色发展、节本增效”的生态效益型农业建设。充分发挥机械化推进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将推广集生态、环保、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的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省级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资金,开展秸秆覆盖还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加快秸秆焚烧治理、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实施“补贴作业扶持、示范推广引导”的扶持措施。聚焦农机化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对机械化技术应用薄弱环节,实施农机化技术示范作业补贴,加快提升全程机械化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技术水平,为加快解决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短板提供解决方案。

  创新机制,为加快农机化发展再增新动能

  实施“简政放权,高效务实”补贴改革。实施“七脱钩,七挂钩”补贴操作方式:一是补贴资金分配与计划脱钩,与市场需求挂钩;二是补贴产品与支持推广目录脱钩,与产品资质挂钩;三是补贴产品经销商确定与行政行为脱钩,与企业行为挂钩;四是实施补贴操作与经销商脱钩,与主管部门挂钩;五是购置补贴机具与申请排号脱钩,与据实购置挂钩;六是购置补贴机具与销售地域脱钩,与补贴对象利益挂钩;七是推进补贴购机纠纷处理与行政管理脱钩,与司法法治挂钩。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新策施行。

  实施“典型引领,整体提升”的推进机制。在实施普惠敞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速提升全省农机化整体水平基础上,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2亿农机化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旱田1500亩-5000亩、水田1200亩-4500亩,享受补贴农机装备投资分别按300万元和500万元资金规模和国家购机补贴资金、省财政资金、主体自筹资金3∶3∶4的投入比例,在全省实施“一乡一农机强社”项目建设,形成以机械化促进规模化,以规模化再促进机械化发展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全程机械化推进机制。

  实施“科技支撑、项目带动”的引领机制。一是在全省粮食主产县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每个示范区面积不低于3000亩。示范区建设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相衔接相结合,集成优势,结成合力,共同发展。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建设示范区。建立项目首要投放机制,整合集成相关项目和建设资金,向示范区打捆投放。建立形成示范区为项目建设搭建平台、项目建设助力示范区发展的互动互利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一批建设项目在示范区集成示范。三是多渠道利用资金,对机械化薄弱环节实施作业补贴,加速弥补发展短板。2017年,我省利用国家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央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省农业技术推广补助资金3.22亿元,在农机深松抗旱保墒增产实用技术、秸秆捡拾打捆离田机械化示范、高效植保机械化推广、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和农机作业远程电子监测上实施农机作业补贴。使一批先进农机化装备和高效精准农机化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农机化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得到快速弥补。

  实施“金融助农,协作推进”的发展措施。积极加强与银行、金融租赁、农业担保等金融机构合作,发挥金融机械资金优势,采取“二贴一补、二贷一租、二免一减”的方式扶持建设,支持全程农机化发展,发挥金融惠农杠杆作用,创新金融助农发展方式,破解广大农民购机资金瓶颈制约,加快推进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

  实施“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的管理机制。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制定《吉林省农机系统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吉林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岗位责任制度》、《吉林省农机购置补贴机具核验规程》、《吉林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违规经营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运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吉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吉林省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制度》等七项规章制度,推进工作向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方向健康发展。

  争先发展,为加快农机化发展再现新局面

  加速提升了现代农业物质装备能力。2017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256万千瓦,新增拖拉机24033台、水稻插秧机18798台、谷物收获机4168台、玉米收获机4791台。其中,水稻插秧、谷物收获机分别比上年分别增长44.6%和19.08%,拖拉机、玉米收获机适应种植结构调整增幅比上年分别缩减24.6%和42.96%。2012-2017年,我省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增量分别占全国增量的11.6%、20.7%、24.1%;大中型拖拉机、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播种机和大中拖配套农具的数量均居全国第4位,深松机数量居全国第1位,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机械得以快速装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装备支撑。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薄弱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推高。2017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0.5%和86.7%。农机深松、化肥深施、秸秆还田、高效植保、谷物烘干等农机化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捡拾打捆、植保等机械化作业大面积推广,耕作面积比2012年增长114.9%、153.2%、505.5%、39.7.1%。全省远程电子监测设备5000余台,监测技术覆盖全省27个县市区,监测作业面积600余万亩。传统的人力畜力耕作,基本被机械化替代,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新格局。2015-2017年,在全省437个乡镇,新建全程机械化主体437个,占全省乡镇数量的65%,一支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铁军”正在崛起,印有“吉林省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标识的机具库,已经成为乡镇地标式建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亮丽风景线,展示着用机械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崭新风貌,“县县都有主力军,乡乡都有领头羊”的全程机械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发展形成。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2017年在1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13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按照建设机械化耕作田、全程机械化作业田、农机农艺融合科技田、绿色生态耕作田、标准化生产田和农事休闲体验田的要求,探索农机化发展新模式,使一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得以快速装备推广,使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得以快速集成推广,使一批全程机械化武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排头兵。

  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农业发展新方式。2017年,在全省实施秸秆还田覆盖保护性耕作补贴作业300万亩,辐射带动1000多万亩,2013年~2017年累计推广2853万亩;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1500万亩,2013年~2017年累计完成深松整地作业6328万亩,机械化的绿色生产方式,正在成为规模经营主要方式。

  加快推进形成农机化经营新方式。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并引领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承包流转和土地入股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机械化促进规模经营的作用日益显现,深刻影响土地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并成为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变革的主要力量和推手。

  加快推动培育机械化生产新农民。全程机械化新型经营主体理事长,基本都是40岁左右青年人,其中40岁以下占大多数。这些人有理想、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与全程机械化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相互依托,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