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富了大荒地村”。这是官地镇乃至全市城乡群众对这些年大荒地村的巨大变化发出的感慨。7月11日,记者慕名来到官地镇大荒地村采访,刚一下车,一栋二层小楼映入记者的眼帘,这是兴达专业农场场长张文波的家。这几年,他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大力发展农机事业,各种农机不但用于自己土地的经营,更多的是为本村和邻村的村民进行农田作业,是远近闻名的农机大户。
大荒地村共有村民400余户,1340口人,实有耕地2000多公顷。目前,全村拥有900余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2000多台套,联合收割机10多台,还有近10台推土机、挖掘机等农田设施机具。随着农机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分散经营的农机户,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发展规模难以扩大。农机合作组织以机具、资金、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应运而生,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化服务,解决了作业水平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农机合作组织在引导农机户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主角”效应。
春耕时节,官地镇大荒地村3个农业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忙碌起来,一台台“铁牛”在田间穿梭,翻耕田地。近年来这个村不断探索农业机械化新路,在普及农机具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农机利用率,进而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节本增效。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农业机械是实施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农机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的基础上,吸收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使原本分散、弱小的独立农机户联合起来,由合作社借助大型农机,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
率先成立的官地镇大荒地村农机化生产合作社,是延边州第一家在没有国家资金支持下,农民自发组建的。大荒地村是一个种田大户村,同时也是一个农机大村。村主要经济来源是靠耕地和机械化对外作业,年人均收入3000多元。村里有很多种粮能手,几乎每个种田大户家中都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在生产过程中,这些种田大户感觉到,没有最大限度发挥这些农机具的效能,而且闲置浪费严重。联合起来,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联合作业的致富路,渐渐成为共识。
富裕起来的大荒地村,也享受着城里人的生活,有50多户村民分别在官地镇和市内购置了住宅楼,冬闲时住进暖气楼享享清福,体会一下都市生活的舒适;有20余户 购进了轿车和小型面包车,赶集和串亲戚都开着自己的车,更多的是用于联系业务和购买农机配件、农用物资,图的就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