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省农机专业工作会议系列报道七

2008年全省农机专业工作会议系列报道七

日期: 2008-03-19  来源: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总站

发展农机化 促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延吉市朝阳川镇勤劳村


  勤劳村地处延边州龙井市朝阳川镇西北部5公里,布尔哈通河北岸,幅员面积1886公顷,耕地面积695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30公顷、旱田165公顷。全村由6个自然屯626户组成,人口总数为2226人,其中朝鲜族人口数为1268人、汉族人口数为968人。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机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坚持以发展农机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增长。2007年,全村粮食总产量突破0.50万吨,农业产值600万元,牧业收入270万元,劳务总收入为2462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3332万元,人均收入1.5万元。村党支部、村委会连续被4年被评为“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州法制示范村”、“州农业机械化示范村”、“州综合治理示范村”、“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等多项殊荣。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下几点成功的经验。

  一、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农机化之路,促进新型农村建设

  勤劳村水源充足,是朝阳川镇水稻主产区。但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水稻生产无机械化技术及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个村的水稻种植方式一直沿用古老的、落后的种植方式,劳动强度大、用工多、效率低、成本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勤劳村的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外出劳务人员增多,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民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抓好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能力,抢农时、抗灾害,改变水稻落后的种植方式,成为我们村的头等大事。村党支部和村民经过分析一致认为,勤劳村发展的出路要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思维谋划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村党支部、村委会统一思想认识后,全村下大力气在发展农机化上做文章。刚开始,村里底子薄,资金有限,无力购买大型农机具。在州委和州农机局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争取了购买农机资金3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购置农机资金达100多万元(其中有6户村民先后各投入资金3.4万元),购置了水稻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州农机局对我们村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免费为我村增添了2台节水旋耕机,多次调配等离子种子处理机和插秧机为我们村无偿作业。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使用机械设备,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村里成立了农机协会,村民以股份制的形式加入协会。对村委会购买的农机设备由投资者负责管理,以低于市场价20%的优惠为本村村民进行作业服务。由于坚持民办、民管、民用的管理和发展模式,我们村的农机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村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850千瓦,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达到453混合台,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8台,插秧机23台,各种配套农机具474台(套、件),固定资产达220万元,全村粮食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二、大力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不断增加机械的同时,我们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农业生产:一是大力推广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村实施了由州农机局帮扶我们推广的高科技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高、稻苗根系好,每公顷每年增产1000公斤;二是使用旋耕机技术。使用这项技术符合实际,除每年节约水资源外,还可节省翻地费用6.1万元;三是大力推广水稻机插技术。采用机插水稻株距均匀、深浅一致、分蘖早、分蘖多,每年节省人工费用24万元;四是使用机械收割技术,每年节省拉地、脱粒、雇工用餐费等各种费用每公顷720元,累计全村每年节省作业成本81.9万元,增加产值115万元。这几年,由于我们大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全村农机化程度得到了快速提高。

  三、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没有实现机械化前,勤劳村外出劳务人员每年仅30人左右;实现机械化作业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年外出劳务人员逐年增加。在抓好劳务输出,鼓励劳动力外出经商、劳务过程中,我们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为外出经商、劳务人员提供帮助。我们通过信息网络、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多种渠道,向外出经商、劳务人员提供各类信息,包括目的的国家和国内省、市、区相关政策、法规、工资待遇等情况,积极帮助他们办理相关手续,解决了部分外出经商、劳务人员找不到目的的和不会办理相关手续的问题;其次,解除外出经商、劳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为了使外出经商、劳务人员走出去、安下心、赚到钱,我们优先安排农机具为外出人员提供生产服务,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为外出劳务人员建立档案。为了加强外出经商、劳务人员的管理,我们为外出人员建立了档案,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提供各类服务。由于我们方法、措施得力,更由于勤劳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全村外出经商、劳务输出人数不断增加,2007年达到910人,占全村总人口数的40%,其中有568人出国到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做劳务,有342人在国内跨省、市、区从事经商、劳务。通过劳务输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加快土地流转,为发展农机化、建设现代农业打好基础。

  现在,勤劳村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为了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我们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将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过去,一家一户经营土地的方式不利于农机作业,更不利于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对此,我们实行了土地反承包政策,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团结互助、共谋发展的原则,在一定地域内,把具有特长的一些种植大户组织起来,实行股份制经营,统一领导,相互支持,互利互惠,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

  二是加大农田丰产条田化基本建设力度。通过科学规划,我们对原有的农田进行了基本建设改造,即:改造原有陈旧的水利设施及低产田地块,实行条田、园田化管理。在近几年内,我们通过对原有的农田改造,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耕作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通过这几年走依靠农业机械化致富之路的实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好处。今后,我们决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扬农民自强、自立、艰苦创业和奋勇拚搏的精神,用我们勤劳的双手,为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