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开拓创新 为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做贡献
—— 舒兰市农业局
舒兰市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县份,也是我省水稻生产大县,全市拥有耕地面积13.7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为5.8万公顷, 2006—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项目”的示范县。两年来我们把推广水稻机械育插秧和机械收获作为工作重点, 在7个乡镇、14个村建立示范点14个,购置水稻插秧机125台(套),完成水稻机械插秧1200公顷,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顺利地通过了省、国家的验收,初步探索出了适应我市乃至东部半山区水田机械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提高认识 加大领导力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们都希望彻底尽快、改变水稻生产繁重的劳动方式,对水稻生产育插秧机械化的需求十分迫切,抓好水稻机育机插示范县项目是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为此,我们把此项工作摆上了突出的位置,加大了领导力度,成立了舒兰市水稻生产机械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农村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乡镇的领导为成员。农业局副局长兼农机总站站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市农机推广站。具体负责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组织、协调、规划、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检查、督导工作。
二、强化措施 加大工作力度
水稻生产育插秧机械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因此在具体组织实施中,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宣传发动到位。06年初,按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开始了宣传发动,落实示范点工作。由于受以前推广手动插秧机和农民购买力不足的影响,项目很难落实。我们就从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入手,结合购机补贴优惠政策,宣传发动。组织技术干部深入到村、屯播放技术光盘,发放技术资料,特别是在舒兰电视台播了3周的专家讲座,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农户的初步认可。06年我们按计划在5个乡镇,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户中,落实了7个示范点。艰难地走出了第一步。07年又在5个乡镇建立了7个示范点。每年都达到了国家示范项目要求的面积、户数、标准。
二是技术培训到位。示范项目成败与否,技术培训是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三级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即一是办好市级技术骨干培训班,二是办好乡级技术人员培训班,三是办好村级农民培训班。特别是办好村级农民培训班尤为重要。为了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我们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数码照相机,图文并貌地给农民讲解,直到农民掌握了每个环节,听懂了每个细节为止。我们还编制了2000份技术手册,刻录了350盘光碟,发到农民手中。两年来先后办培训班46场,培训乡村干部、技术干部128人,培训农民2140人。
三是指导服务到位。从育苗到插秧,我们采取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包片、包点、包户,技术骨干巡回检查指导的办法,实行现场指导。首先把住育苗关,其次把好整地关,重点抓住插秧关。育苗农户能很快掌握,但在床土配制,播土厚度,播种量上需要经常检查指导。插秧机技术很难掌握,在每台插秧机下田前,我们的技术人员都到现场亲自帮助安装、调试,下田演练,直至农户能正确操作为止。在整个育秧插秧过程中,我们科技人员始终吃住在乡下,做到机随点走、人随机走,不分昼夜。如我们的两位乡镇站长,晒的比农民还黑,穿的比农民还脏,不分昼夜风里来,雨里去,只要有问题,随叫随到,及时快速地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难题,手把手地帮助农民安装、调试、操作、维修、保养机械。
四是技术创新到位。插秧质量的好坏,主要在于育苗质量,提高育苗质量是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关键。为解决好这一难题,推广站的科技人员北去黑龙江,南下河北,多次考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成功地研制出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实用型小型手推式播种机和播土器。该机已通过省级鉴定,使用效果特别好。该机的研发,解决了育苗播种量不均,秧块尺寸不规格,床土厚度无法保证的难题,为我市今后推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研制和生产这种机器,农机推广站牵头,成立了舒兰市金丰水稻播种器有限公司,现已生产600多台套,售出100多台套。
五是示范推广到位。为了发挥示范点的作用,我们采取市带乡,乡带村,层层召开现场会的形式,组织全市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预购机户参加现场演示,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机育苗、机插秧的好处以及可观的经济效益。两年来,先后召开县级机育苗现场会2次,乡级机育苗现场会15次,参加人数达900多人,召开地区级插秧现场会2次,乡级机插秧现场会17次,参加人数达850多人,为我市今后大面积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明确责任 加大规范力度
为尽快实现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我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做到了责任明确,具体到人,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及时检查,及时纠正。局机关和技术干部实行四定三包,即:定片区、定任务、定要求、定奖惩、包培训、包指导、包落实。在培训中坚持六个为主,即培训对象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村组负责人为主;培训规模以示范乡镇为主;培训内容以机插秧的育秧难点和熟练掌握操作规程为主;培训方式以讲解、放映光碟、现场演示以农民亲自操作为主;培训地点以村级的连片示范点为主;培训教材以《舒兰市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培训教材》为主。
在具体示范、推广中,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在发展方向上明确提出“四化”要求,做到高起点,即:技术标准化、机型现代化、管理精细化,生产集约化;二是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两项原则,即示范带动原则和节本增效原则;三是在技术指导上严格把好“六关”,即选好良种关,播种计量关,培育壮秧关,精细整田关,定株移栽关,水肥高控关;四是管理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八个统一,即统一操作技术规程(大纲);统一制定全市示范推广规划;统一使用良种良法;统一项目实施规则;统一补贴先进的插秧机;统一运用框、架、子盘、手推育秧播种机、手推育秧覆土机;统一培训市级技术教员;统一组织协调实施。总之,要抓好水稻机育机插工作,必须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一步跟一步、步步着实。
我们舒兰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和示范户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在示范过程中总结了经验,找出了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适应我市发展的育苗方法,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机育机插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但是,工作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与先进县市比较还有差距。今后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尽快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