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夏区既是一个农业大区,更是一个农机强区,全区农业机械化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三个特点。
1、农机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2004年国家出台了中央1号文件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农惠民政策,农民的生产热情高涨,对农机的需求十分迫切。农民购买大中型拖拉机以及配套机具多,购买小型、微型耕整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多,购买用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多。全区年增长农机动力6000多千瓦,年增加大中型机械50多台套,全区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年均增长2%,农机化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2、“兴机富民”成效凸现。一是农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005年农机化服务经营总收入达到21497万元,比2000年增长65%,其中农机作业收入16286万元,农机修理收入1720万元,其它农机服务收入3491万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96%、93.3%、10.6%。农机户通过农机服务所得收入7700万元,比2000年增长133.8%,每个农业人口通过使用农机增收169元,农机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如金口街农民黄旺生拥有各类农机具6台套,农机固定资产近20万元,每年农机作业纯收入近10万元。在该区像黄旺生这样农机作业年收入近10万元的农机大户近50户,农机作业年纯收入过万元的农机户有近千户。2005年,全区共有296台农业机械到河南长葛、信阳市,本省的监利、汉川、咸宁、鄂州、大冶等地跨区作业,跨区作业面积7.4万亩,实现跨区作业毛收入244.3万元,跨区作业纯收入达150万元,台平收入达0.5万元。二是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实现了节本增效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实现了节本增收。机械化为农业生产带来“五节”的效果,即节时、节工、节秧田、节肥、节药,在农业生产的投入上直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的应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增产增收。据专家测算,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亩平增产10%-20%,亩平增收100-300元,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难以代替的。三是加速分工分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打工增收。推行农业机械化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劳动用工量的急剧减少,可以从农村转移一大批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打工挣钱。2005年该区通过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转移农村劳动力占全区转移农村总劳动力的40%左右。
3、农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一是实现了水稻生产从机耕整、机械育秧、机插、机植保、机排灌、机收到机加工的全程机械化。1998年该区农机推广站购买了一台洋马联合收割机从事收割作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农民见收割快、收割质量好、效果明显,纷纷投资购买,到目前止,该区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115台,年收割面积12万亩,水稻机收率达20.8%。2004年底、2005年年初,该区组织了机械插秧培训班,并送机手到市农校培训,学习机插秧技术。培训结束后,金口街农民李定国就购买回一台韩国亚细亚手扶式插秧机进行早稻机插,取得成功,水稻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由此突破了最后一个瓶颈。2005年该区购买插秧机7台,插秧面积2300亩,今年又新购插秧机7台,机插面积达3万亩。二是农机化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运输、储藏、保鲜、加工等各个领域渗透,为农业生产的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提供了物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