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个农业大省,水稻种植面积达6200万亩,年产量在2800万吨以上,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但作为有着农机产品广阔市场的农业大省,湖南在市场竞争中不仅没有长出像“中国一拖”、“山东时风”、“福田重工”之类的农机“大树”,即便是过去在行业中深有影响的“桔洲”农用车、“建湘”柴油机等企业和产品,也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日渐式微,与市场渐行渐远,记者在2005年版《中国机械工业年鉴》关于农机工业100家企业的效益排序中,竟然找不到一家湖南企业的名字。
昔日曾经辉煌
湖南农机工业曾有过辉煌。20世纪60年代中期,耒阳插秧机厂研制的东风24-3型机动插秧机不仅是全国首创,而且是世界实用型插秧机的先行者,引得韩国、日本的相关人士也前来参观学习。70年代中期,湖南小型单缸风冷柴油机的产量曾位居全国第一。80年代初,该省的分离式碾米机、水田耕整机又是全国首创,其中水田耕整机荣获国家星火计划奖。90年代初期,湖南四轮农用运输车更是红极一时,“桔洲”、“果园”、“芙蓉”三大品牌的产销量占了全国农用车市场的1/3,“桔洲红,红桔洲”的广告铺天盖地,全国四轮农用运输车第一次现场会也放在湖南株洲召开。1995年湖南省主要农机产品手扶拖拉机(含盘拖)和四轮农用运输车产量均超过3万辆;农用内燃机达到36.5万台(265万马力);农用水泵21万台,农机产品不仅能够满足本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而且畅销省外和国外市场。
今朝处境尴尬
大约从1996年开始,湖南农机工业开始了连续多年的下滑。1995年,全国农机工业的产值是700.9亿元,湖南为16.9亿元,占全国的2.4%;到2005年,全国农机工业产值已达1058.6亿元,湖南是16.06亿元,只占全国的1.5%。1995年至2005年,全国农机工业的产值增长了51%,湖南不仅没有增长反而略有下降。从主要产品的产量看,湖南小型拖拉机的最高年产量是1995年的3.16万辆,2005年则下降到了1.06万辆;农用运输车也由1995年的3.47万辆下降到1.18万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机工业大约走过了三个起伏不同的阶段,湖南农机工业的走势与全国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当全国大幅上升时,湖南上升的幅度不大,而当全国下降时,湖南下降的幅度较大。
发展遭遇瓶颈
问题出在哪里?一些厂长经理向记者反映,前些年湖南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并不明朗,从而导致农机工业调整产品结构时缺乏明晰的导向,再加上农机企业一开始就存在小而全的问题,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各市州都强调要有自己的农机工业,几乎每县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农机生产企业,结果是县县布点,重复建设严重,不仅形不成规模效应,还导致恶性竞争。如小型柴油机全省多的时候共有12家,且五大部件都是各厂自己生产的。
管理体制不顺是湖南农机工业的又一瓶颈。按分工,过去长期是省机械厅(局、行管办)管产品开发和生产,农业部门管推广、监理。但在2000年政府机构改革后,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人员和机构大幅缩减,尽管这几年在引进资金、引进项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他们引进中国农机院在株洲投资建设的现代农装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碧浪牌收割机年产量已达数千台。但受改革后的环境、条件所限,省机械行管办对行业的管理显得力不从心。而农口的农机管理部门尽管按职能不便插手大中型国有农机企业的管理,但却能在资金、发证、规划等方面绕开机械系统的农机大中型企业重新布点。据业内人士反映,仅耕整机一个产品,农口发证的就有近60家。
扶持力度不大,是湖南农机没能做大的又一原因。长沙县主管工业的王益枝副县长对记者说,20世纪90年代初长沙县的农用车那么红火,政府要是加强引导、加大投入,是完全有希望保持行业龙头地位的,可惜当时不但很少投入,产品结构不能及时升级,企业出现问题时又任其自生自灭,从而失去了发展良机。在山东等省大力发展农用运输车时,湖南这边却认为车型落后、发展前途不大,扶持和组织不力;尤其在后四轮、箱式车上户等问题上,相关部门不配合、不支持。这些都限制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当然,这些年湖南农民增收缓慢,外出务工经商多,农机及配件购买力不强也是农机工业发展不快的原因。
未来还有希望
湖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占全国的5.2%,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1%,而目前农机工业的产值只占全国的1.5%,农业生产的机耕程度,特别是机收、机插程度还相当低。仅从该省看,农机工业就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实际上,湖南农机有望长成“大树”的“树苗”正在茁壮成长。首先,几乎就在“桔洲”、“果园”等农用车销声匿迹的地方,福田公司在这里投资的长沙汽车厂,2005年已经达到年产5.3万辆,销售收入20亿元的规模,目前生产的100多个车型产品中大多数都适合农村市场的需求。“十一五”期间,福田公司将在这里建设中国南方最大的工程车基地,2010年要形成20万辆商用车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要突破100亿元。另外,民营企业中天科技和株洲现代农装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也在快速成长,中天科技的水稻联合收割机2005年的销量已经突破3000台,公司的营业收入已过3亿元;由原衡阳拖拉机厂改革重组的衡阳衡拖农机制造有限公司也起步不凡,孟葆华董事长告诉记者,公司2005年的拖拉机销量已突破1万辆。
另外,近几年湖南逐年加大农民购买农机的导向性补贴,今年全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量达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60%;补贴项目县也扩至103个,比去年增加43个。记者相信,湖南农机工业如能尽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在满足本省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开拓省外和国际市场,就一定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实现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