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梅河口: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日期: 2006-08-09  来源:


  梅河口市农机部门选择重点环节的机械作业模式和重点环节技术,保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的快速发展。
  1、通过示范区的工厂化育秧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标准软盘育秧栽培技术。工厂化育秧投入较大,规范性强,过程环节多,不适合在普通农户中大面积推广,只适合一些经济条件好的种粮大户和示范区使用。梅河口市农机部门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标准软盘育秧技术以替代工厂化育秧。2006年在各乡镇农机工作站所扶持的示范点的使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特点是:投资较少,成本较低,操作简单,管理方便,易被掌握,适合推广。


  2、大力发展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梅河口市主要在水稻机抛秧和水稻机插秧两种栽种方式上进行了选择。1981年,梅河口市从日本引进育秧技术,实行小苗移栽,几年下来共推广插秧机100多台,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土地被分成小块分到农户种植,管理模式和方式的改变致使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步伐停滞下来。2000年,梅河口把目光落在机抛秧上,到2006年,机抛秧面积达到了2万亩。但问题随之而来:机抛秧根部带土坨,对天气的要求较高,一旦遇风,很难抛散均匀,遇到雨天,秧苗遭浸泡就会出现抱团情况,抛撒不开;机抛秧是无序栽培,秧苗种植密度不均匀,影响通风、透光,易发生病虫害;另外,由于无序,在没有实现水稻收割机械化的情况下,收割非常困难。2005年我们引进2台高性能插秧机,在化工米业农机化示范区进行对比试验,与机抛秧相比,机插秧的优势显得相当明显。首先,机插秧实现了有序栽培,通透性好,抗倒优,抗病虫害能力强;第二,机插秧苗有早发优势,分蘖快。小苗带土移栽,低节位分蘖,稻穗大且成熟早,增产效果显著;第三,育秧过程容易实现商品化,这样有利于实行统一购种育秧,实现优质水稻大面积种植,实现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效益。最后经过选择,今后水稻栽植的工作思路是大力发展机插秧技术。


  3、鼓励、扶持和引导农民使用半喂入收割机。2004年,利用国补资金扶持,率先购买了一台井关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山城镇万丰水稻农机化示范区投入使用,特别适合我们半山区田块小的特点,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因为其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对倒伏水稻、田间通过性、留茬高度、稻草整秆铺放等适应性好;二是总损失低,含杂率低,作业性能较好;三是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较长,使用可靠性高;四是绝大部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供货与售后服务比较及时有效。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将会是今后全市推广的首选机型。


  4、逐步推广烘干。烘干技术和装备在玉米上用的较多,在水稻上用的很少。由于机器价格高,加上一家一户规模的水稻生产模式,绝大多数农民对之认识不高。目前仅是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及个别种粮组织或大户使用烘干设备。随着农机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烘干技术做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部分将会逐渐被接受和运用。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