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上半年农机化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安徽省上半年农机化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日期: 2006-07-20  来源:中国农机化信息网


  2006
年是安徽省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开局之年。半年来,全省农机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农业农村工作要求,按照全国农机专业工作会议及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以实施“农机富民工程”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为核心,突出重点,创新工作,提高效能,切实做到“示范农民看,扶持农民干,帮助农民赚,促进大发展”,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很多的突破,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机化目标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局面。工作影响大,成效好,符合了政府的要求,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上半年全省农机化形势特点可概括为:发展环境更加有利,政府支持力度更大,农民热情更加高涨,部门工作卓有成效。
  
一、发展环境更加有利
  
一是政策保障。政府惠农政策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民心期盼已久的发展良机。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之后,《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于200631施行。条例适应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在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基础上,立足“促进”,强化“管理”。标志着安徽省农机化发展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
  
二是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大农业里,农机化地位明显上升,无论是农村工作会议还是农业工作会议,都把农机化工作列为重点加以强调。这些支持为从事农机工作的同志激发了热情,增添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十分难能可贵。
  
三是农民需求旺。安徽是农业大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服务市场的繁荣,农民对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通过农机服务增加收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农机化的需求迫切。
  
二、政府支持力度更大
  
各级财政对农机补贴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安徽省今年中央财政购机补贴为2500万元,是全国补贴资金最多的省份之一。省财政安排补贴资金6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800万元,加上农机装备推进项目资金870万元、世界银行贷款项目400万元,加上部分市县的补贴,全省农机补贴资金接近6000万元。
  
同时,各级政府抓农机化工作积极主动性比往年大大提高,推动作用显著。许多市县党委、人大、政府主动关心和大力支持农机化工作。如:将农机化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出台“农机富民工程”实施意见,贯彻《农机化促进条例》,解决农机队伍编制,由政府组织召开农机化工作会、协调会、技术推广现场会等。
  
三、农民热情更加高涨
  
农业生产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回报,加上农业机械的节本增效、减轻劳动强度等优势,吸引了众多的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用于自家扩大生产或从事社会化作业服务。即使没有政府的补贴,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愿望也十分强烈。在政府补贴导向作用下,半年来安徽省农机装备价值增长近20亿元,“三多三少”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农机作业水平和质量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农民已经成为农机投入的社会主体。这对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四、部门工作卓有成效
  
一是工作目标很明确。“农机富民工程”的实施,为“十一五”安徽农机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省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围绕“农机富民工程”的实施,各地将农机化工作与 “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进行了衔接,在规划中做出安排和部署,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打开了工作局面。
  
二是购机补贴政策落实好。省里成立了购机补贴工作领导小组,设办公室抽专人专门负责购机补贴工作。各地阳光操作,按章办事,热情服务,政府放心,农民满意。工作进度比上年快了两个半月。目前,全省补贴工作进入中后期,北方地区已完成大部分机具的交付,南方地区也大都进入公示、签约和购机环节。全省计划补贴机具总数约5000台套,直接拉动农民资金投入2亿多元。
  
三是技术推广力度大。突出抓好水稻机械化栽插环节和以深耕、深松、精少量播种为重点的小麦“两深一精”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省局牵头成立了农机农艺结合领导组,并以一线农机农艺技术骨干组建了水稻机插秧技术培训讲师团。全省安排部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县和小麦高产攻关“两深一精”农机化技术示范县各12个。水稻生产机械化强势发展。水稻机插秧推广是“政府重视前所未有,推广力度前所未有,补贴措施前所未有,农民热情前所未有”。省政府把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作为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重点技术之一加以部署,并通过财政对插秧机购买实行补贴叠加,最高达50%。61,省局召开了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现场会暨工作会议。三夏期间,几乎每个水稻主产县都以政府名义召开了现场演示会。重点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力度超乎寻常。
  
四是管理服务有创新。各级农机部门不等不靠,因地制宜,计划性和主动性都明显增强,很多工作都体现了创新的特点,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服务理念。如举办安徽省首届农机展览会,搭建起农机企业和农民用户的沟通桥梁;在购机补贴上,早宣传,早准备,不消极等待,加快工作进度;积极向政府反映、协调解决三夏生产用油,为农民分忧;开辟跨区作业绿色通道、免费手机信息服务、为机手办理跨区作业邮政绿卡和短期保险等。
  
三夏期间,全省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投入数量有较大增长,机收水平为历年最高,收获时间为历年最短,机收市场秩序历年最好,返乡民工历年最低,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明显提高,麦农和机手增收显著。据实际估算,每台联合收割机仅夏收跨区作业平均可纯收入23万元,全省4万多台联合收割机可收入10亿元以上。夏收期间民工返乡费用及误工损失减少更是一笔庞大的数字,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上半年,安徽省农机化发展取得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全省新增加大中型拖拉机10000多台,比上年底增长10%;联合收割机增加7300多台,增长15%;插秧机增加510多台,增长86%,机插秧面积突破20万亩。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为3784万亩、1233万亩、2915万亩,比上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