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农业机械化成为富民产业
松原市农业机械化成为富民产业
日期: 2006-03-03  来源:松原农网
“
十五”期间,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观,使农业机械化成为发展农业主产和农村经济的先进生产力。
在“十五”期间,我市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当成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来抓,使全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十五”期间,全市粮食产量、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271万吨、61. 7亿元、1466元发展到2005年的623万吨、126亿元、3450元,全部实现了翻一番的新跨越。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到326. 8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5. 8万台,配套农具50。3万部。分别比2000年的198. 5万千瓦、10. 8万台、21. 7万部增长了64. 6%、46. 3%和131. 8%;2005年全市农机作业量达到1. 26亿标底比2000年增长8.6%。其中耕地,播种、中耕、灭茬的机械化作业水平由2000年的32.7% 、75.3%、87.7%和93.2%分别提高到2oo5年的43.8%、91.7%、94.8%和98.3%。2005年。全市农机行业经营总收入达到21.6亿元,纯收入实现7.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36.8% 和37.2% 。农机队伍不断壮大,从2000年的11.2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19.2万人。其中,农机管理人员1396人,农机服务人员4678人,农机操作人员18.6万人。
“十五”期间,全市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总值,由2000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8.5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农机投入1.5亿元。其中,五年间国家、省无偿投入我市发展农机项目资金、补贴资金、开发资金累计高达2200万元。国家制定发展农机事业的一系列优惠政,是松原实现农机大发展的巨大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农机事业的积极性。
我市在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中,树立科学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以科教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加强宏观调控为重点,积极优化农机装备机构,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十五”期间,全市农机工作克服过去就农机抓农机的老做法,改变思维方式,树立服务大战略,发展大农机,促进大发展的新理念。就是坚持“立足三个面向”、“围绕三个转向”、“结合三个需求”的方针,选准农机化发展切人点,做大做强农机这篇大文章。立足三个面向:一是立足面向农业,发展农机化。就是农机事业服务和服从于农业发展,从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精准农业、环保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等方面,来调整和安排农业机械化发展;二是立足面向农村,发展农机化。就是农机事业服务和服从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新型的一、二、三产业关系,建立合理的农业、特产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和运筹农机化发展;三是立足面向农民,发展农机化。就是农机事业服务和服从于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开辟农民就业空间的大局,来选择和构筑农机化发展。围绕三个转向:围绕农村发展转向城市化,来调整和选择发展农机化;围绕农产品流通发展转向市场化,来调整和选择发展农机化;围绕农村经济发展转向产业化,来调整和选择发展农机化。结合“三个需求;一是与农民需求相结合,大力发展满足农民迫切需要,适应农民购买力的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二是与农村经济发展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需求相结合,积极示范和推广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三是与当地气象、生态、土壤等自然特点需求相结合,主动研究,推广普及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
同时,在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坚持和把握好“五个五”基本原则,推进农业机械化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一是做到五个适应:农机化发展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建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相适应;农机化发展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农机化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相适应;农机化发展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相适应;农机化发展与加入世贸组织,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相适应。二是实施五个转变:发展农业机械化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发展农业机械化由分散经营型向集约规模型转变;农业机械化由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转变;农业机械化由传统机械化向现代机械化转变;机械化由农业机械化向农村机械化转变。三是加快五个步伐:积极调整装备结构,加快优化农业机械资源配置步伐;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加快创新农机作业服务模式步伐;积极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现代农机适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积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积极强化监督管理手段,加快农机法制化监管步伐。四是求得五个突破:农机工作在软硬环境建设上求突破;农机工作在领导组织力度上求突破;农机工作在作业薄弱环节上求突破;农机工作在经营管理体制创新上求突破;农机工作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上求突破。五是实现五个目标:农机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的目标;农机实现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的目标;农机实现利用率不断提高的目标;农机实现农民从土地中转向其它生产领域数量不断增加的目标;农机实现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
前郭县牢记“农业靠科技。科技靠农机,农机靠推广”的经营理念,狠抓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促进了农机化事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发展到77万千瓦,农机保有量达到48919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500台,农用运输车5219台,小型拖拉机37200台,万亩耕地平均拥有拖拉机138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发展到13. 9万台(件),综合配套比达到1:3. 2。全县农机总作业量达到5500万标准亩。去年,完成农机耕地105万亩,机械灭茬60万亩,机械精少量播种160万亩,机械抛秧0.63万亩。实施农机新技术总面积44万亩,圆满完成了年初下达的计划任务及指标。
这个县针对当前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重点加强了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2005年,共计引进和推广各种新机具1819台,其中:行走式节水灌溉播种机477台,薯类种植机2台,旋耕机97台,灭茬机338台,翻地犁14台,复式作业机5台,深松犁150台,水稻收获机45台,玉米收获机2台,喷灌等其它机具46台,抛秧机39台,花生播种机496台,覆膜机109台,上述机械做到当年引进,当年推广作用,当年全部受益。尤其是水稻抛秧机的投入使用,省工、省时,减少开支。机械抛秧的工效是人工插秧的7.5倍,每公顷可以节省423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械深松效果明显,去年他们在海勃日戈镇、额如乡、蒙古艾里乡进行了机械深松,秋季分别对这三个乡镇的机械深松地块进行了测产。在地力、品种、投肥等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大不相同。据测产统计,实验田与对比田相比,增产幅度达到11%,全县115万亩玉米若全部深松可以增产玉米13800万公斤,每公斤玉米按0.80元计算,可增收11040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200元。近年来,全县共计收进试验、示范推广玉米精少量机械播种、化肥机械深施、机械灭茬、机械深松,机械地膜覆盖、大垄双行机械播种、水稻机械抛秧、机械药剂喷洒等农机化新技术,一般每年全县节约种子、药物、人工等成本2314万元,增产粮食30万吨,增加收入27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622元。
构建松原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市在农业生产中以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机为中心,切实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机械化应用水平。坚持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新机具、新技术,大力推广适用的先进机具、先进技术,全面普及组装配套的农机衫技术,使现代的农机科研新成果尽书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机械化应用水平。“十五”期间,我市自主研制的引墒机,解决了春季干旱,底墒严重不足的问题。在我市西部干旱严重的地区普及应用后,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在全省干旱地区进行推广。乾安县农机部门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发的行走式节水灌溉播种机和苗期行走式侧沟补水机,解决了松原“十年九旱”的问题,在春耕生产中实现了一次播好种,一次拿全苗。这种机械非常适应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栏目中作了专题介绍。2004年春季,国家在乾安县召开了北方14省旱作节水灌溉农业现场会,专题推广普及这种技术。几年来,我市共计推广这种农机具1。6万台,对搞好全市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研究开发的缩垅增行覆膜喷药播种机,实现了农业种植方式和单产的重大突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省政府多次以演示、推广农业新机具、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在我市的乾安、前郭、扶余召开春耕生产、秋翻整地现场会,推广松原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全市还重点抓好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工程、机械化收获示范工程、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示范工程、秸秆机械加工综合利用工程等项目的推广普及。
我市以全程农机化示范建设为重点,积极抓好农机化的先进典型,不断提高农机化发展的档次和水平。认真学习、借鉴、推广外地的先进经验,积极建设本市农业机械化旱田示范区和水田示范区。以“四强工程”建设为重点,注重培植和抓好农机化发展的先进典型。“四强工程”,就是建设年利税超过10万元的乡(镇)农机强站;建设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90%的示范强村;建设年利税超过20万元的乡、村农机强队;建设年利税超过5万元的农机强户。目前,树立了以前郭县白依哈乡农机站为代表的有创收项目、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农机服务行业的新典型;树立了以扶余县弓棚子镇双胜村和乾安县所字镇镇则字村农机生产合作社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高、农业综合产出功能强、经济效益突出、农民收入高的新典型;树立了以扶余县王贵忠为代表的勇于探索、经营有方、技术全面、效益突出、管理规范的农机大户新典型。
在“十一五”期间,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治国安邦的大计。我市农机工作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关键实现“六化”
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松原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成功经验,重点抓好关键环节,突出工作主攻方向,努力提高现代化程度,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燕尾服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现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科技兴农,农机工作必须先行。根据我市农机工作特点和现状,在“十一五”期间,关键实现“六化”。
农机发展产业化。农机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是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农机产业化,就是要在农机作业、供应、维修、推广、培训、安全等各个领域,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推进的方针,实行市场化运作,程序化组织,法制化管理,努力构筑农机作业网络、培训咨询网络、技术推广网络、油料配件供应网络、维修加工网络、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和各类民间农机服务组织网络,积极推进农机产业化发展进程。
生产过程机械化。就是要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向农村全面机械化的转变。在农田作业上,一方面农业生产要由过去抓主要环节机械化转变为抓全过程机械化,特别应该突出节水灌溉、植物保护、收获、秸秆还田等薄弱环节机械化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要由过去抓粮食生产机械化转变为抓全部种植业生产机械化,尤其应该突出油料作物、瓜菜作物、特色作物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在非农田作业上,要把重点放在牧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工程开发、农村运输等方面,使农业机械大有用武之地。
经营组织规模化。全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建设,就是以经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体,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经营规模要大,集约化生产程度要高,能够承担当地农田作业,农副产品加工、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开发等方面主要作业任务,逐步实现农村生产、运输流通、收获加工等主要环节跨村、跨乡、跨县等跨区作业。
服务手段社会化。要坚持积极发展县级,重点武装乡级,突出强化村级,关键壮大农户的经营原则,深化现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积极完善农机作业网络、培训咨询网络、技术推广网络、油料配件供应网络、维修加工网络、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和各类民间农机服务组织,进一步增加服务项目,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实力,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运作市场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领域多元化,服务手段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作业质量标准化。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机操作者的思想意识和业务素质,把握标准,严格监督,全面推广应用农机耕地整地作业质量,农机播种、插秧作业质量,农机田间管理作业质量、农机收获作业质量、农机场上作业质量等各项农机作业质量标准,逐步实现操作程序化,管理法制化,质量标准化。
生产作业安全化。要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采取各种强有力措施,确保实现农机生产作业安全化。以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为载体,以推进农机安全村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田检路查为突破口,纠违章、压事故、保安全,预防和减少农机伤亡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