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维修业亟待规范
农机维修业亟待规范
日期: 2006-02-08  来源:《农民日报》
“配件随处放,油污满地流,师傅用完大锤用扳手”。随着农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机维修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门面破旧、设备简陋,规模小,没有专业维修技师仍是农村农机维修行业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机维修网点设备老化。必要的技术改造会增加成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多数农村农机维修点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改造设备,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导致一些维修网点无专门修理设备,或设备陈旧简陋,不能达到维修所要求的标准。这些来自农村机手队伍的维修工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凭感觉、靠经验维修农机,因修理质量引起的纠纷常有发生。
二是部门间管理职权界定不明。很多部门都有权管理农机维修行业,农机部门、工商、技术监督、公安、安检部门,很难界定各自的具体职权。
三是基层专职管理人员短缺,缺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控编、压缩开支、无活动经费等是造成基层农机维修行业专职管理人员短缺的原因。
四是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点多、面广,监管难以到位。一方面是缺乏人手,另一方面是如此众多的网点,这就给管理带来难度,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导致农机维修行业始终徘徊在低层面上。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下去,不仅仅是农机维修行业不能做大、做强,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为提高农机维修水平,使之上档次,农机管理部门应提高对农机维修行业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快农机维修行业管理法规建设的步伐,把行业管理中涉及的重大政策问题以法律形式给予明确,把维修行业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争取党委和政府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增加执法投入,保证监管力度。加强农机维修技术监督工作,搞好农机修理技术培训及其管理工作。强化农机维修配件质量的监督管理,从生产厂家入手,堵住假冒伪劣产品的“源头”,对重要零配件实行质量认证制度,截断假冒伪劣产品的“通道”。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注重维修工人培训工作,提高修理工的实际维修能力,培养一大批农机维修技术人才。